得闻代表什么生肖

【转载】咏十二属相诗!看看你的属相是怎么被描述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连环画PP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得闻代表什么生肖1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咏十二属相(文竹原诗)

(一)鼠

白昼街头飞步走,深宵也怕惊猫狗。

都言寸目无卓见,屡为科研献身手。

(二)牛

烈日当头垄上耕,人享五谷我嚼茎。

深宵无寐槽前望,挂念天河两岸情。

(三)虎

百兽深山尔为王,不平那个敢声张。

严寒酷暑浑无惧,就怕林中射冷枪。

(四)兔

常在篱旁享暖阳,三秋过后品凄凉。

一生不食窝边草,曾为恒娥拭镜霜。

(五)龙

麒麟鹿角慧心聪,与凤呈祥玉殿功。

一怒波掀千尺浪,平生最爱水晶宫。

(六)蛇(用新声)

甘为药饵五毒奇,烟岭荒村走野泥。

龙体虽凉非冷血,雷峰塔下写情迷。

(七)马

最喜溪边踏翠奔,不遇伯乐不伤心。

旧时疆场飞沙战,画里如今有蹄痕。

(八)羊

越岭攀山为草忙,虽生锐角不张狂。

泰山叔子碑功在,最恨洋装白眼狼。

(九)猴

花果山中任我游,深潭捞月剩空愁。

自从踏上西天道,一路降魔苦作舟。

(十)鸡

凤尾冠头寸步轻,不辞辛苦报三更。

一声啼后重温梦,多少寒窗挑豆明。

(十一)狗

翠盖归来摇尾舞,驱贼猛若华南虎。

忠心赤胆伊当首,纵使家贫休易主。

(十二)猪

贪吃贪喝睡起迟,一生温饱靠人施。

梦中常记天庭事,最悔蟾宫戏玉姬。

阿华步韵咏十二生肖

【鼠】

爱在粮仓随愿走,盗洞之技长欺狗。

懒猫吃贝不吃肉,乐的到处伸黑手。

【牛】

盘古开天牵牛耕,犁尽千桑腹填茎。

未曾老死皮新履,哪个念尔垄上情。

【虎】

生来奇相便为王,弱肉吾食利口张。

一身是胆混不怕,霸王也需防黑枪。

【兔】

双双膀地戏高阳,日日磨齿嚼凄凉。

斋念一生织成锦,命丧为挡他人霜。

【龙】

腾云驾雾灵而聪,万古民请奏丰功。

生得九子兴华夏,真神镇守水晶宫。

【蛇】

寻梦千年三界奇,万代躯体做药泥。

愚僧恶钵困真爱,留下别情后人迷。

【马】

沙场飞鬃万里奔,垂缰救主感圣心。

唐祖昭陵塑六骏,老骥仍亿旧蹄痕。

【羊】

尔伴旌节叹雪忙,塞外强权泄嚣狂。

今人应效苏武志,温饱莫忘世有狼。

【猴】

自在仙山随性游,紧箍罩顶空惹愁。

非是三界难容尔,只因气盛怕覆舟。

【鸡】

昴日星官责不轻,爱至春耕催五更。

街角流莺多蛊惑,身背骂名怨难明。

【狗】

龇牙挡道穷爪舞,媚颜仗势贾似虎。

不顾家贫尚待补,为求富贵反咬主。

【猪】

命断案头悔嫌迟,只恨贪吃未布施。

口念弥陀心难净,恶揽权钱觅美姬。

十二生肖

文/芙蓉丝花

(一)鼠

风靡荧屏米姓郎,白衣兄弟业辉煌。

劝君莫问宫仓事,酒绿灯红兴正长。

(二)牛

早从函谷伴高贤,筋骨还因孺子坚。

最爱人勤春又早,杜鹃声里好耕田。

(三)虎

万类相亲喜转轮,铁拳从此认西门。

园林尤具山林趣,任我纵横任养尊。

(四)兔

玉杵蟾宫伴素娥,霓裳桂影两婆娑。

吴刚且住挥斤手,药洒人间真爱多。

(五)龙

变化飞腾上九宵,行云布雨未辞劳。

甘霖若许囫囵降,一样人间罹旱涝。

(六)蛇

人言可畏隐荒芽,屈辱哀愁尽可抛。

只待风雷吹急雨,随归大海化腾蛟。

(七)马

驰骋沙场愿已违,哪甘伏枥任膘肥。

末愁白乐人间少,重展英姿踏燕飞。

(八)羊

开泰人间颂吉祥,前朝历史细评量。

北庭汉节泾河泪,千古流传姓字香。

(九)猴

艰辛历尽取经还,未敢功成学沐冠。

欲把神针归大海,妖氛犹虑死灰燃。

(十)鸡

聊本凤凰临九寰,红冠锦羽自翩翩。

世间纵有难明夜,一唱惊人霞满天。

(十一)犬

尽忠职守护门墙,不弃家贫性本良。

偶感骄阳生黑子,朝天吠吠又何妨。

(十二)猪

世人皆羡福绵长,唯汝偏知惜福芳。

大肚能容谙世味,一生从不弃糟糠。

燕子吟十二生肖

白天不在街上走,最怕黑猫警长狗。

夜晚英雄本色出,钻墙打洞显身手。

面朝黄土顶日耕,奉献五谷嚼草茎。

终得银河牵织女,共享人间天上情。

莽莽丛林我为王,挂帅无须太声张。

威风凛凛何所惧?雄霸天下不用枪。

扑朔迷离傍秋阳,雌雄难辨小月凉。

三窟难把惊魂定,广寒深宫饮泪霜。

驱魔挞寇揽慧聪,唤雨呼风鬼斧功。

华夏子孙图腾起,江山待我立皇宫。

断桥一遇也神奇,烟柳桃花早入泥。

非道此物多冷血,雷锋塔下正情迷。

飞沙走石踏云奔,九骏风采入人心。

伯乐有眼识千里,无缘怎忆旧时痕?

何必奔走日夜忙,犄角锐利不张狂。

茫茫草原悠闲客,意乱情迷灰太狼。

曾恋峨眉仙境游,如今何故惹新愁?

齐天大圣水帘洞,不过弼马护王舟。

一唱大白谁言轻?小虫碎梦到五更。

雄冠凤羽痴情客,海角天涯伴月明。

乖张警觉闻风舞,驱逐恶狼胜似虎。

护家看院最忠诚,不嫌贫瘠莫欺主。

高老庄中梦醒迟,佳婿乘龙非布施。

九齿犁耙随风舞,辞罢唐僧伴美姬。

春江|十二生肖杂咏

吃罢寅粮吃卯粮,长街尾巷任嘶狂。

年年喊打何人打,更坐生肖第一庄。

细作深耕身已疲,炎光苦雨奋前蹄。

人人咏赞谁人效,只把诗文纸上题。

曾震山林百兽惊,又临朱户作门神。

可怜铁锁牢笼日,双目垂垂徒啸吟。

远溯先人明眎公,佐王治水建殊功。

千年世事沧桑易,依旧豪门袭卯封。

闻道长天驭雾云,千年华夏是传人。

于今我效灵均问:尔赖何功享至尊?

心同蝎子世人憎,犹在山林龌龊行。

细想世人亦如此:恶名尽处有芳名。

又赋昌黎杂说篇,盐车汗血困穷山。

道旁过者停相问,竟是劣顽驯化难。

已赐芳名南国城,也曾起舞降甘霖。

只因温驯娇无力,故作狮群爪下魂。

咬咬嘶嘶为哪桩?三分名利七分王。

忽而树倒纷纷散,失侣失俦无处藏。

百代宫廷打斗雄,千年报晓立殊功。

只因圈养食公粟,大爪肥冠畏雨风。

漫道尾摇与乞怜,赈灾探险在前沿。

至今黄海滔滔浪,留取忠贞一寸丹。

笨笨一生命也乖,未曾自省未曾哀。

而今且作盘中食,力竭声嘶叫一回。

本文摘自:人在江湖心在山水的博客

得闻代表什么生肖2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五大瑞兽

(一)貔貅(pi xiu):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是古代瑞兽,有独角、双角之形,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其形短翼、卷尾、鬃须。人们视貔貅为吉祥, 貔貅的口越大,就说挣得越多钱, 肚子越圆, 就装得越多钱,貔貅倍受喜爱,是因为貔貅有一个极为罕见的特点:有嘴巴,但是没有排泄器官,也就是只有进而没有出。于是希望能像貔貅一样“只有进而没有出”,人们才会不惜万金以求招徕无尽财气。一般做偏行的人都认为“貔貅”会旺偏财的,所以他们都会在公司或营业地方摆放一只貔貅,属偏行的行业有外汇、股票、金融、赛马、期货等等。但对作奸犯科者不灵,因为其为灵兽。

(二)龙:

龙,自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有帝座的寓意。在古时后的中国,头有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无角的为螭,古时玉佩常有大小双龙,称母子螭;传说龙生九品,分别为:长子囚牛好音乐;次子睚眦好杀;三子嘲风好险;四子霸下好负重;五子狴犴好讼;六子蚩吻好吞;七子饕餮好食;八子金猊好烟火;九子蒲牢好鸣。龙九子之中,唯四子霸下好负重,其外型身似龟,头似龙,称碑座兽,有神灵大龟之称民间多称为龙龟,传说当年女娲就是用其四足撑起被共工撞塌的天空。因为龙龟好负重,寓意能为人挡灾煞减祸害,有镇宅兴家的作用,福泽庇佑众生。龙在民间则比喻男子,目前已成为华人心目中最尊贵的吉祥物代表,有神武、力量、卓越、掌财的象征。

(三)凤凰:

凤凰,是 “鸟中之王”,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吉祥鸟,十二生肖里鸡的原型就是凤凰,凤凰原本是阳性的,又被称为太阳鸟,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而龙原本是阴性的,它是水生动物的代表。大约到了汉代,由于刘邦自称是白龙转世,把皇帝说成是真龙天子,龙便由阴性动物转化为阳性动物,而凤凰则由阳性动物转化为阴性动物并成为皇后的象征动物。几千年来,凤凰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一直被视为美丽、吉祥、善良、宁静、有德、自然,顺天道、尚人文、致太平、向光明的象征。多比喻夫妻相亲相爱或祝人婚姻美满。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于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于龙象征着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凰(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四)龟:

龟,龟背的纹理宗密,中国人一直相信,龟隐藏着天地的秘密,因此它也成为一种神秘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动物。同时,更是因为龟寿命极长,所以成了长寿的象征,人们多用“龟龄”喻人之长寿或与“鹤龄”结合称“龟龄鹤寿”和“龟鹤齐龄”。自古以来人们相信其能带来祥瑞之气,龟已成为先行先知的灵物,摆放玉龟可以化阴补阳,调节室内阴阳平衡和天然磁场,能补运气旺财位,用玉龟镇宅可平平安安,吉祥富贵。

(五)麒麟:

麒麟与貔貅(pi xiu)、凤、龙、龟并称为"五灵",麒麟为"五灵"之首。早在周朝时,我国就有麒麟的传说。记载最详细的是《毛诗正义》书中说:"麟,麋身,马足,牛尾,黄毛,圆蹄,角端有肉---"。传说中麒麟性格温良,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生肉,是有德行的仁兽,因此,历代帝王都爱麟,把它的出现视为国之奇瑞,以示自己皇威显赫,诏示清明-----。

人们视麒麟为吉祥物,传说中凡麒麟踩过的地方,都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好运,故有“麒麟吉祥”。在传统文化中,麒麟是祥瑞的象征,古来就有“盛世出麒麟”的说法,同时民间也笃信麒麟是消灾解难,驱除邪魔,镇宅避煞,催财升迁的吉兽。适用对象:感谢、友谊、祝福、德高、有为、特出、济世、教育、军警司法界、政界、荣升、当选、社团、新婚、生子、开业。

二、四大凶兽:

比较出名的上古四凶,分别为饕餮,浑沌,穷奇和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饕餮,浑沌,和梼杌频繁出现在RPG游戏之中,甚为有名,如轩辕剑系列、天地劫系列等等。那么古代传说中这么奇兽究竟有何来历呢?我粗略查了一下,以为考证。

1、浑沌:

浑沌,也作混沌,或浑敦。传说它有着肥圆的形状、火一样的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了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若是遇到了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浑沌在我国古代传说中被神化、物化和人化。《庄子·应帝王》中有“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的句子。又写到“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里的记载显示浑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无人之形。在《庄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浑沌氏之术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浑沌之智力实在有限。这里浑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这些显然并不是上古凶兽原型。

更为原始的浑沌形象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江读作鸿)也。”这里的浑沌已和传说中魔兽的形象很一致了。

再到后来,《神异经》中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为混沌。空居无为,常咋其尾,回旋仰天而笑。” 浑沌已经完完全全是凶兽的形象了。

还有一种说法,浑沌是驩兜死后的怨气所化。这也与四大凶兽来历一致:穷奇是共工死后的怨气所化,梼杌是鲧死后的怨气所化,饕餮是三苗死后的怨气所化。

浑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浑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这里的浑沌恐怕已经不是指上古四凶了。

2、饕餮(tāo tiè):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后来,饕餮变成了图腾,刻於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吕氏春秋·先识览》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则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著地或水云气,两边有一对利爪,象狗爪或虎爪。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

因富贪欲故后世喻贪婪之人为“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於饮食,冒於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3、穷奇: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另外一种说法说穷奇是神名,《淮南子·墬形训》:”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曰:“穷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两龙,其形如虎也。”在天之痕中,仙山岛上全身火红,状如牛的怪兽就是穷奇(身上有五色石南叶哦)。

后来“穷奇”用来比喻背信弃义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4、梼杌(táowù):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两尺,人面虎足,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另有一说是神名,《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梼杌次於丕山。”另外有一本战国时的书名叫《梼杌》是专门记载楚史的史书。

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

得闻代表什么生肖3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

中秋佳节,始于北宋,而源于唐代,追到源头,大概要从唐玄宗算起。唐玄宗爱月,大诗人李白也对一轮明月情有独钟,他们不但为明月写下浪漫诗句,还将铜镜造成月亮的形状,分赠宾朋,甚至在铜镜上留下自己探月的身影。

他们为何爱月之深,开创了后世赏月之风?铜镜之中究竟隐藏了多少仙境的秘密,让帝王与诗人流连忘返?这些铜镜与我们今天中秋的月饼习俗,又有怎样的奇妙缘分?且让我们一同去问问那明镜一般的满月,问问那月宫中的仙人和桂树,还有白兔与蟾蜍。

【明皇梦游广寒宫】

唐朝开元六年的八月十五,唐玄宗李隆基正和申天师、鸿都客一同在宫中赏月。玄宗看着宫中彩楼灯火辉煌,心中非常得意,以为此景世间难见,独一无二,却引来申天师微笑不语。

看着玄宗心中不解,天师让他闭目片刻,暗自做法。等再睁眼时,三人已浮在云中月亮之上。不一会儿,经过一座大门“在玉光中飞浮,宫殿往来无定”,露出寒气逼人,原来眼前是一座宫殿,门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只见这座宫殿“王城崔峨,但闻清香霭郁,下若万里琉璃之田,其间见有仙人乘云驾鹤往来若游戏”。

玄宗心中向往,想要再近一步观看这些仙人的游戏,只觉得宫殿射出翠色冷光,让人感到寒冷,不敢靠得太近,只能继续远观。他在高处远远见到有“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鸾,往来笑舞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乐音嘈杂亦甚清丽”。玄宗被这天上的乐曲声深深感动,暗中将曲调牢记在心。

申天师眼见玄宗看过了高冷的月中广寒宫,便又施展法术。三人顿时感到仿佛脚下生风,宛若梦中惊起,一睁眼已经回到皇宫之中。就这样结束了天宫一夜游。后来,唐玄宗因为思念难得的上天体验而不可复得,竟是凭着记忆,把月宫素娥翩翩起舞的曲子给默记了下来,取名《霓裳羽衣曲》,不但将这天上的轻歌曼舞流传人间,还给我们留下了这段奇妙的“唐王游月宫”故事。

从已知文献看,这桩奇闻在唐代中期已经流传,最早记录在柳宗元的《龙城录》中,因为唐玄宗又名唐明皇,遂取名“明皇梦游广寒宫”。在之后的宋元明清各代,这段“游月宫”故事还被不断翻新、演绎,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清代剧作家洪昇改编的《长生殿》。不过,关于《霓裳羽衣曲》的起源,根据更严肃的历史记载,并非月宫而来,其实源自凉州进献的西域《婆罗门曲》的改编。

从唐代到清代,漫漫千年中,唐玄宗这位风流不羁又多才多艺的皇帝,为何与明月结缘,激发后世的艺术家们尝试用各种艺术形式,在绘画、铜镜、瓷器,甚至年画上不断再现那个高冷月宫中的浪漫传说?不妨让我们从一面名不见经传的“唐王游月宫”铜镜开始说起。

明周臣明皇游月宫图扇页

【“唐王游月宫”铜镜】

中国古代留下无数铜镜。年代上,从春秋战国到晚清民国都有出土;形制上,圆镜、方镜、葵花镜、菱花镜,带柄无柄,种类众多;纹饰上,远的战国山字纹镜,汉代西王母镜不说,单论唐代的月宫镜、五岳真形镜、真子飞霜镜更不胜枚举。这里提到的每一类在绝对数量上都不少,但留下真容的精品却不很多。

五岳真形镜

这里要讲的“唐王游月宫镜”出土自安徽六安霍山县南门(现藏霍山县文物管理所),著录中的文物说明这样写道:“八瓣菱花形,圆纽。纽右上方半露楼阁、扇形门,门内站立一人,屋瓦、斗拱、梁柱毕肖。纽左上侧饰大树一株,树叶茂密,其下小桥流水,桥上一人站立;桥左一人弯腰拱手作迎客状;桥右楼下三人,其中一人端坐,两侧各一侍者。凸素缘。”

唐王游月宫镜

仔细看来,以圆钮为中心,镜背图案可以划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就是“纽右上方半露楼阁”,其中不仅刻划了屋瓦、斗拱、梁柱,还有鸱吻、脊兽、门廊、门钉、台阶都细致入微、一一呈现,因而此楼也可视为宫殿一角。与宫殿对应的第二象限的大树,其实乃一株桂树,但见枝叶繁茂、树冠如盖、层层叠叠,在远处山峦、近处丘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突出。

第三象限就是树下丘岩旁的男子,只见他头戴高冠,身穿束带长袍,侧身弯腰拱手作揖,举止十分恭敬。从他在画面中的位置看,好像刚(从画外)来到这个地方,正在向桥上为他引路、迎接的侍女表示感谢。在他的脚下,有一长长的拱桥,桥下不是普通潺潺流水,从人物比例看,更像是滔滔江海。正是这座长拱桥,将高冠男子与接引侍女所在的画面与第四象限连接在了一起。在第四象限与第三象限的连接处,也就是桥面中间位置,有一捣药玉兔,其后为一蟾蜍,提示观者这里就是云上月宫。而在拱桥的尽头,是一华服盛装、高髻慈容、端身正坐的贵妇人。似乎未卜先知,早已在等待图左官人的到来。

这幅镜背后部构图将宫殿、山石、树木、流水有序结合,宛如后世山水画的结构雏形。而前景则通过官人与贵妇的互动,呈现了某种叙事性。就画面人物关系而言,该图完整呈现了“唐王游月宫”故事的全貌。从人间飞升上天的唐玄宗,被月宫中的景色震惊,徘徊于大桂树下。月宫主人早就得知他的到来,派遣侍女前往迎接。玄宗即将踏上长桥,渡过江海涛涛。而美轮美奂的“广寒清虚之府”也即将为他打开宫门。

虽然许多文献证明,“唐王游月宫”故事主题在中唐之后已经出现,唯一的遗憾,这面铜镜出自北宋中期以后,比故事本身要晚一些。事实上,与该主题有关的文物呈现越晚近越频现的迹象,说明“游月宫”故事的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既然已经从文献和图像角度分别展现了“唐王游月宫”故事的魅力,那么,我们接下去要解开的问题就是:唐王为什么如此爱月宫?

圆形月宫镜

【君王与月宫】

其实,对明月的偏好并不是唐玄宗的专利。中国历史上首位文献明确记载的非虚构的“月宫”体验者,乃是陈朝的末代君主,陈叔宝。根据唐末冯贽《南部烟花记》的记载,陈后主曾为宠妃张丽华建造了一座独一无二的“桂宫”。这座宫门口特别设计“作圆门如月,障以水晶”,并装饰得如同广寒宫一样一片素白,让人感觉丝丝凉意。宫殿的“庭中空无他物,惟植一桂树,树下置药杵臼,使丽华恒驯一白兔”。有了大桂树和捣药白兔之后,陈后主还让张贵妃穿着装扮宛如嫦娥,并富有情趣地将她呼为“张嫦娥”。

随着隋朝统一南方,源自南朝的月宫概念,也作为一种异域风情进入了中原人士的视域。隋炀帝杨广曾在隋扬州总管任上履职十一年,责无旁贷地成为这股风潮的引领者。按《资治通鉴·隋纪》记载,杨广不但致力于将江南物产运往北方宫廷,营造仙山氛围,还喜好在皇家园林中,“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作《清夜游曲》,于马上奏之”。满月下的宫殿、由江南物料打造的仙山,以及在夜游中不忘作曲的文艺帝王,不但为我们展现了唐玄宗故事更逼真的历史场景,而且还为月宫仙境与江南之间勾画出一条隐秘的连线。

时间来到唐玄宗的时代,循着这两位前辈的足迹,玄宗与月宫的联系又更进了一步。首先,按《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为了与杨贵妃愉快地“凭栏望月”,特意在太液池西“别筑百尺高台”,取名望月台。

其次,另据《旧唐书·玄宗纪》所述,今日流行的中秋节赏月及馈赠月饼习俗,也源自玄宗的生日“千秋节”。据载,唐玄宗生日在八月初五,他在位时曾将这天前后三天定为“千秋节”,届时不但举国休假庆祝,他还会与群臣互赠铜镜,以示庆贺。一般来说,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以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献宝镜。当时情景还有玄宗《千秋节赐群臣镜》诗为证: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菱花形月宫镜

这种千秋节赐群臣的铜镜,就被称作“千秋镜”,在各地都有出土。一般来说,形状都为圆形或菱花形,中央为枝繁叶茂的桂树,树干中部隆起的树瘿巧饰为镜钮。一侧为衣带飘浮的嫦娥翩翩起舞,另一侧为持杵捣药的白兔,下有蟾蜍手舞足蹈。有时蟾蜍会在白兔一侧,有时也会在嫦娥一边。一些铜镜,还会在嫦娥与白兔脚下装饰浮雕云朵,使她们看来宛在云中。根据常见的镜铭,这类铜镜都产自扬州。

时过境迁,千秋节在玄宗禅位之后,就渐渐没落,然而,巧合的是,另一个历史上起源模糊的中秋节,则在唐代中期以后逐渐兴盛繁荣。除了时间稍后,移动到了月亮最圆的八月十五,全民休假欢庆的习俗则与此前的千秋节别无二致。不仅如此,中秋节时流行的互赠月饼习俗,以及月饼本身的形状,总让人联想到千秋节时君臣互赠铜镜之俗。以至有民俗学者根据明代北京岁时节日民俗志《北京岁华记》“中秋,人家各置月饼符像,陈供瓜果于庭,……符上兔如人立。饼面咸绘月中蟾兔”推断,明代及以前的月饼状如铜镜,而且饼面的图案亦当如月宫镜一般。从今天流行的月饼形状看,这种推测俨然成理。

广寒宫月饼模子

【从月宫到江南】

铜镜与月亮之间为何有着如此深厚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除了都能折射光线而发光外,又有哪些天然的因缘?

我们需要从图像志的角度,重新回到“唐王游月宫”铜镜本身。

首先,游月宫镜和千秋镜都有“蟾蜍”与“桂树”。月宫仙境固然飘渺,但人类的任何想象其实都离不开现实的土壤,蟾蜍隐喻月宫,月宫中的桂树同样如此。有趣的是,从历史和民俗的角度看,“月中有桂树”这一说法最早就出自《淮南子》;而《说文解字》还特别提到“桂,江南木”。至于桂树旁边的多空通透的山峦、丘岩,在园林研究中往往被统称作“太湖石”。这些桂树与江南的联系——作为江南意象的桂树——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南征百越,开拓桂林郡的时代。

其次,结合陈后主与隋炀帝各自的游月宫事迹,同样可以找到与江南有关的文化符号:陈后主的“桂宫”本身即在建康(南京),隋炀帝所在的扬州在历史早期几乎可以指代整个江南或华南,而唐玄宗的千秋镜本身,更来自扬州。《太平广记·器玩三》曾载:“唐天宝三载,五月十五日,扬州进江心镜一面”,这面铜镜后在宫中散发出迷人的魔力。这与其说扬州有着悠久的冶镜传统,不如说其浓缩了江南的符号特征。

由此,游月宫镜下方的江海与长拱桥也得到了一个合理化的解读:对于任何想要进入江南之境——遍植桂树的月宫世界——的中原人士而言,环绕江南的涛涛江海显然就对应了拱卫月宫仙境的自然或物理屏障。而江海上飞架的拱桥则为这道难题的破解,提供了一种跨越仙-凡的直通方案。树木、巉岩、楼阁、江水、拱桥,以及隐约的人物,所有这些重要的元素,都恰好浓缩于这面“唐王游月宫镜”,而成为之后所有山水画(文人画)的基本构图。

如果说古代帝王只是向往月中仙境,想要用明镜照出江南月,一生自由不羁的唐代诗人李白则用“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行动主义,五次深入江南浙地。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真正收获了“……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人间仙境。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作为仙界谪凡的李白,更用这首《古朗月行》说尽古人明月情结。一轮满月既是人间白玉盘,又似西王母的瑶台镜,内有仙人和桂树,还有白兔与蟾蜍。

从“唐王游月宫”镜到越地仙境,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诗人那样深入南国,但来自江南的仙乡风情,却以“扬州扬子江心镜”“湖州镜”“杭州镜”等等的名义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这一方面固然因为长江下游地区自古就是中国冶铜中心,另一方面则从地理意义上,佐证了江海环绕的“扬子江心(岛)=江南=月宫”的仙境等式想象。在往后的岁月中,这一想象图式还将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推动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黑石号出水“扬子江心镜”

【作为仙境之门的铜镜】

“唐王游月宫”镜背后的故事,为我们推开了铜镜与月亮之间的魔法之门。不管是天上的月宫,还是它在人间的投影(江南),其实都是古人有关仙境的想象。月亮反射了太阳的光芒,正如铜镜反射了自然界中的光线,正是这种物理学上的相似性,赋予了铜镜在古人心中无与伦比的灵性与魔力——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这种极富创造性的想象力,几乎可以对应追溯到铜镜本身的演进历史。

真子飞霜镜

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铸镜师们曾经创造了无数纹饰独具一格的铜镜。远的有战国“山字纹”镜,汉晋流行的几何纹博局镜、西王母画像镜,以及各类神兽镜,近的有隋唐四神十二生肖镜,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五岳真形镜、真子飞霜镜、飞仙镜、月宫镜等等,其中许多纹饰的含义,通过“唐王游月宫”镜设计原理的分析,其实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

瑞兽葡萄镜

从瑞兽葡萄镜、几何纹博局镜、西王母画像镜,以及“山字纹”镜这类更古老铜镜纹饰背后的透视特征来看,首先,它们与“唐王游月宫”镜一样,在铜镜背面打造了一个不用于凡间的仙境世界——有时它是仙山之巅,有时它是月宫仙境;其次,铜镜本身(因折射光线而呈现出的)光源性特征,使之兼具了仙境入口的属性。第三,正是这种在二维世界与三维世界之间的自由转换,使我们明白,从诞生之初,铜镜便以其通灵的属性承载了古人对一轮满月展开的无穷想象。

几何纹博局镜

最后,再从铜镜回到历史现实,唐末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以浪漫的笔触写下诗人李白的人生终点:“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江南宣州,江边捉月,李白不但在象征与本体意义上回归了他的仙境,而且为中国的文学与绘画贡献了“太白邀月”这一永恒的主题。这让我们于每个中秋月圆之夜,目睹明镜高悬时,更添一份难得的画意与诗情。

西王母画像镜

作者:张经纬(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