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个人手代表什么生肖

婚庆高峰职业伴娘走俏,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牵一个人手代表什么生肖1

“临近‘520’,这几天我基本都在车上,要么在赶去参加婚礼的车上,要么就在婚礼的婚车上。”李欣打趣说。近一个星期以来,她辗转于广州、清远、东莞等地,奔赴一场场婚礼。她的身份有些特殊——职业伴娘。

因谐音“我爱你”,5月20日当天乃至前后一周,都被新人们划定为举行婚礼的“黄道吉日”。职业伴娘们的生意随之红火起来,订单不断。

受疫情影响,新人们的婚礼随时面临着延期甚至取消的风险,但仪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职业伴娘的接单量锐减。相反,疫情造成的物理阻隔使她们更有用武之地。

要做好这一行并不简单。“事多人杂,要周全也不容易。”同是职业伴娘的卢欢说,但她依然乐意接受这份工作。在她看来,在一场人生重要喜事面前,各种情绪都被放大,“你能看到人性的更多面,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省心又省钱,新娘何乐而不为?”

近年来,随着婚庆行业的发展,在社交平台及二手交易平台上,以租赁关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出租伴娘”服务兴起,不仅婚庆公司参与其中,一些聚集大批职业伴娘的平台或小型工作室也来分一杯羹,当然也不乏以个人身份发布出租广告的女性。婚礼上伴娘及姐妹团由新娘至亲挚友担任这一“定律”逐渐被打破。

因一次偶然的兼职机会,当时大四在读的卢欢接触到职业伴娘这一行业。其时她刚好为亲朋的婚礼担任过几次伴娘,有过经验,加上性格开朗,仿若顺理成章般,她正式入了这一行。不到一年时间,她已至少担任过20场次婚礼的伴娘。

据卢欢介绍,新娘需要招聘职业伴娘,无非有三个原因:

一是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一场婚礼的举行较难兼顾每个人的时间,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多地往来也有不便,而职业伴娘能在婚礼举办地挑选,省去新娘不少麻烦。

二是免除人情上的烦恼。一方面,倘若至亲好友身处异地,奔波过来当伴娘,一些新娘心里过意不去;另一方面,按照习俗,主伴娘往往要求未婚,新娘若是晚婚,再加上地域传统对于生肖等要求,层层条件筛选下来,可能转了一圈发现身边竟无合适人选。此时,花钱请个职业伴娘,不失为合适选择。

三是请职业伴娘的成本相对较低。婚庆公司固然能够提供伴娘服务,但收费不低。而目前在广东省内,一个职业伴娘一场婚礼基础收费多在300元-500元,倘若有其他要求,便相应加价,收到的红包礼金也能按照新娘要求确定是否归还。相比请专业公司介入或是报销外地亲友过来的交通住宿等费用,已是相当划算。

综合各方面原因,职业伴娘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多。据二手交易平台“闲鱼”的数据统计,2021年5月1日至5日,该平台上“出租伴娘”的交易量就达上一年同期20倍以上,服务价格从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我不是出租自己,而是为婚礼提供服务”

在李欣发布的出租伴娘广告上,她详细罗列了自己的身高、体重、属相等信息,还会醒目标出几点:“长相一般”“拎包跑腿不在话下”“气氛活跃小能手”……李欣解释道,一个好的职业伴娘绝不会抢新娘风头,性格则一定要好,能够在人情往来中游刃有余,或者在接亲游戏中调动气氛。“长相可能不会苛责,但性格方面还是更偏向活泼开朗的。新娘花钱雇你,不是让你单纯去喝个喜酒、吃个席而已。”

今年27岁的王颖做这一行并不是很久,只有过五次接单经历。去年年底,她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这一新兴职业,虽然多番了解,但接下第一单时难免也犯嘀咕,既担心又忐忑。担心的是自己收了钱,婚礼当天却做不好,没能完成职责;忐忑的则是安全问题,怕被灌酒,怕遭遇婚闹。

这两点也是绝大部分职业伴娘最为在意的问题,所以职业伴娘在接受新娘筛选时,也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不喝酒以及拒绝婚闹。“一些职业伴娘酒量挺好,能够喝一点酒的,也会事先说明,如果新娘有这方面需求,是需要加钱的。”王颖说。

职业伴娘这一新兴行业出现时,也曾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过,最常见的论调莫过于“当伴娘超过三次就会嫁不出去”。但是职业伴娘们不以为然,“可能我会嫁不出去,但原因绝对不会是因为当了那么多次伴娘。”

此外,面对“出租自己”等论调,卢欢认为,做这一行并不是在出租自己,“职业伴娘与婚礼邀请的其他客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和新娘之间是雇佣关系,我们是为新娘、为婚礼提供服务。”卢欢说,“选择至亲好友当伴娘或者姐妹团,她们可能不一定会面面俱到。而我们充当伴娘这一角色,就会尽责去完成一个伴娘应做的事情。”

“00后”青年君君也持同样的看法:“有些人会觉得,这份工作很轻松,包吃包喝包玩。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尽情享受婚礼的普通客人,有时候我们更像是半个婚礼秘书或是婚礼督导,需要我们操心的事很多。”

君君告诉记者,接单后,她会事先了解新娘所处地区的婚俗,在备婚阶段就开始为新娘提供建议,大至婚礼流程、重要时间节点,小到伴娘服、喜糖、伴手礼的选择,甚至于提前准备好一系列的接亲游戏和婚礼致辞内容。

婚礼当天,更需要职业伴娘打起十二分精神。“比如留神每一个节点,把控好每一个流程,甚至注意到出嫁时需不需要撑伞,或是敬茶时一个茶杯的替换,一天下来是很累的。”君君说,“一场婚礼人多事杂,职业伴娘和形形色色的人来往,要会机灵应对。”

在君君看来,职业伴娘的入行门槛确实不高,但大量人手的涌入也使这一行逐渐鱼龙混杂起来,职业伴娘不守时遭到新娘投诉、新娘毁约不给佣金等,这些情况时有发生。

“不规范和不稳定,决定了这不会成为我的主业”

君君和卢欢已经脱离了个人一对一接单的游离模式,各自建立起小有规模的职业伴娘平台,自己接单的同时,也为有需求的新娘和职业伴娘搭建起沟通的渠道。不过,她们都未真正决定将这份工作发展为自己的主业。这也是目前行业的状况:绝大部分职业伴娘只是兼职,很难全职投入。

“大家现在都是靠圈子在接单,尽管从业者逐渐广泛起来,但行业还处在不规范的阶段,雇佣关系中容易产生的合同纠纷、资质问题、信息混乱等都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厘清的事。”君君的想法,卢欢也有同感。

卢欢刚开始接单时,是借助一个职业伴娘平台,但很快她就发现了弊端:平台只保证职业伴娘的佣金到账,但如果派的单在外地,中间往返产生的交通等费用,却无法承诺报销,而需要职业伴娘自己去找新娘要这笔钱。

此外,平台很难保证职业伴娘的安全问题。凭借大学时的创业经验以及创业孵化器的支持,卢欢招募到的职业伴娘已多达1500人。通过不断摸索,她将广东省内各地区的婚俗摸了个一清二楚,接到单时,尽量为新娘匹配当地的职业伴娘,减少交通成本,并保证姐妹团中有一个“主心骨”在,降低安全风险。即使团队已有一定规模,但卢欢同样未有长远打算:“也有想过往婚庆这条路发展,但一是行业不规范,水太深;二是这一行其实很不稳定,拿不准什么时候就没活了。”

职业伴娘,并不会成为她们长远谋生的工作,大多数人赚点小钱,有时也能交到朋友。5月17日是卢欢的生日,这天她像往常一样,到达婚礼现场,尽心尽力扮演自己的角色。出乎她意料的是,新娘为她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即使忙得顾不上吃几口,卢欢依旧动容。在婚礼现场,职业伴娘们和新娘保持着默契,是否至亲,是否熟稔,在真诚的祝福面前已不重要。

对于不少人来说,这份工作更难得的在于体验:“知道一场婚礼的完成有多么辛苦,以后轮到自己时,能更得心应手,而且见证别人的幸福,也是一件幸事。”

经过一次次“大喜之事”的洗礼,窥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情礼俗,一些人也更懂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正如君君所说:“我依旧期待婚礼仪式,但我对婚姻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文中受访者名字皆为化名)

羊城晚报记者 谢小婉

来源: 羊城晚报

牵一个人手代表什么生肖2

“本文为糖果妈妈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产妇分娩时,首先要面临的就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的问题,这个依据产前情况,医生都会给出具体的建议,不用太纠结。

而除此之外,似乎还有一部分产妇以及家属,对孩子的出生时间特别在意,比如晚上生好呢,还是白天生好。

婆婆称“白天的老鼠”更享福,儿媳被迫改日期

小莉的预产期就在正月里,生日比较大。此前她已经和医生预约好了,定在某天的夜里剖腹产。谁知匆匆赶来的婆婆坚决反对。

婆婆认为,这个宝宝是属鼠的,按照老一辈的说法,白天出生的老鼠更享福,夜里出生的鼠宝宝则是劳碌命,一辈子都在奔波。

而且从此前小莉的怀孕迹象,大体能判断这是个女宝宝,“晚上是阴时,对女娃也不好”。婆婆讲起理论来一套一套的。

​小莉夫妇都觉得婆婆所说的都是迷信,毫无道理可言。婆婆非常认真地说:“你看我小弟属兔的,秋天出生,那草多鲜美啊,他一生都很顺利,是秋天的大肥兔子!”

听完这话,病房里的人都笑了。婆婆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坚持己见。后来为了照顾她的情绪,小莉无奈将剖腹产改成了白天。

为什么说白天晚上出生的孩子差距大?是有依据的

那种看属相定终生的自然是迷信,或者你可以将其认为是老人对孩子的美好期待,但是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但是白天和晚上出生的孩子的确有些差距,这却是由现实决定的,白天生娃优势如下。

1. 产妇的状态更好

产妇在经过了一晚上充足的睡眠后,白天精力比较旺盛,即使是剖腹产前需要禁食禁水,仍然能应付的来,术中和医生的配合度也高。

​而到了晚上,产妇自身就很疲倦,在精力和体力上都不如白天,会感到有些疲倦。

2. 医护人员人手充足

白天医院所有的岗位都是人手充足,从医生、助产士到病房护士,资源齐全,精力也更集中,便于给产妇接生。

而到了晚上情形则会有些变化,虽然也有值班留守人员,但是有的医生如果是白天手术过多,晚上有时会体力不支。

有的产妇和家属一味追求让名医来给做剖腹产,一定要坚持等到晚上生,这其实就没必要了。妇产医院的医生都是很优秀的,如果没有突发和意外情况,找其他医生做手术就可以。

3. 亲人照顾较为方便

白天亲人来陪产和进行产后护理也较为方便。一是视野开阔,可以有效地照顾产妇的饮食起居,尤其是剖腹产的产后护理,更需要亲人尽心尽力。

​二是购买便利,白天商店、饭店都正常营业,给孕妇和宝宝买应急的物品都来的及。不用像晚上那样到处去筹集。

三是白天出行便利,方便亲属来医院照顾。晚上生的话这些恐怕都不太好实行。

准备充足,何时出生都是“好时辰”

其实不管宝宝是白天发动还是晚上发动,做好充足的准备,什么时间生娃都是有福气的。你需要准备好这些:

​1) 待产包,产妇和宝宝用品准备齐全,提前打包,随用随拿。

2) 分娩的相关证件,比如历次产检记录、医保卡、银行卡等等。

3) 提前规划好路线,对分娩医院十分熟悉,知道妇产科门诊、急疹等就诊流程。

4) 产妇需掌握更多的孕产常识,包括如何判断真假宫缩,提前学习分娩呼吸方式等等。

你的宝宝是白天出生还是晚上出生?你认为属相和孩子的命运有关系吗?

我是糖果妈妈,一名高级育婴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一个四岁宝宝的妈妈,有育儿方面和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哦~

牵一个人手代表什么生肖3

2020年春运已经拉开大幕,笔者近日探访了中国旅程最远、运行时间最长的北京客运段国际联运(即多国联合运输)车队。

北京刚落了一场细密的小雪,下午1∶19,笔者走进位于朝阳区通惠河畔的北京铁路局北京车辆段,赶来见一位特别的“旅人”。从1960年5月起,每到周三,它都会风雨无阻地从北京站出发,于6天半后抵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我们远远地便注意到了它——被称为“中华第一车”的K3/4次国际联运列车。这是一列老式绿皮火车,车身悬挂着鲜亮的中国国徽,国徽下的白色铭牌用三国语言印着“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车门把手、车窗框都磨得锃亮。

每周,这趟列车都会跨越7818公里,途经中、蒙、俄三国,沿途景致各异:于黄沙戈壁看大漠孤烟,于万里林海赏春花秋月,于蒙古草原望扬鞭牧马,于贝加尔湖观碧水连天。

一路风霜一路歌,作为中国开行的第一列国际列车,列车肩负着“为国争光开拓进取”的使命,用心服务中外旅客,载着他们的期许与梦想驶向远方。

春运路上,中外旅客同过暖心年

国际联运车队党总支书记唐鹏翔、新老两代列车长孙国祥、陈响和两代翻译杨继广、周湘峰正在等候我们,他们统一穿着笔挺的深色制服、蓝色衬衣,一见笔者,便都热情地起身相迎,温暖的笑容让我们倍感亲切。

国际联运车队的制服首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金灿灿的“MC”标志(国际联运列车的标识)印在袖口和肩章上,代表国际联运车队;印有国徽的胸章,列车长的是金色,翻译员的是银色,因为用久了,都被汗水和雨雪侵蚀得有些斑驳。

快过年了,我们的话题便从春运开始了。

孙国祥车长今年59岁,跑了36年联运了,有将近20个春节都是在车上过的。

孙国祥说:“每年,赶上春节的班组,除了要带足食材,还要准备‘年货’。”

年货有哪些?大白菜、土豆最耐得住存放,是“必备组合”;当然,也少不了屯上年夜饭用的饺子面儿。除了吃的“年味儿”,贴的窗花啊,拉花啊,也备足了份儿。

光有材料不行,在车上过年,也要像在家过年一样,“扫尘”、布置。

打扫得有多认真?

联运车队打扫列车有八字口诀:“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列车员们人手一个抹布,连天花板夹层都不放过,里外擦拭一新。

打扫完毕,还要“打扮”餐车。在窗户上贴几个印着生肖和福字的窗花,在车顶挂起彩色气球,从车头拉起一串带着金色吊穗的春字拉花,一直延伸到车尾……餐车里一派红火喜庆。

整备(术语,意为整理车厢、准备物资)好了,就该出发了。回忆起往年春运,车长们滔滔不绝。

每节车厢的锅炉间都有架小灶台,旁边的休息室有块小方桌。孙国祥说,每到大年三十,炭火烧得正旺,列车员们会在这里为大家包饺子。旅客们有时也会自发参与,大伙儿分工明确,和面的,擀面皮儿的,包馅儿的……看到大家忙里忙外,来自俄罗斯、蒙古、德国等国的外国朋友也都凑过来瞧,甚至饶有兴致地包上几个。

饺子出锅,列车员们便送给每位旅客品尝。都有什么馅儿呀?有白菜馅儿的、大葱馅儿的。孙车长说,饺子吃到嘴里,外国朋友们恍然大悟:“中国的饺子原来是这样呀!”看到他们的兴趣和疑惑,列车上的翻译人员便给他们讲讲中国“年”的民间传说,聊聊饺子的来历。外国旅客很高兴能和中国的朋友们一起过年,会用母语向列车员和中国旅客问候“新年快乐”。

“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代表着咱们国际联运车队的一份心意,也缔结着中、蒙、俄之间的友谊。”年轻的列车长陈响说。

对于联运人来说,春运是掺杂着乡愁和感动的。

“因为排班的关系,你要是赶上一次在境外过年,这十年八年就老赶上。”孙国祥告诉笔者。

想家,但不遗憾。两位车长都说,在春节这样的特殊日子,与旅客们朝夕相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迅速升温,就像一家人一样。“大家在车上也能过个好年,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陈响动情地说。

路途漫漫,列车员们苦并快乐着

跑联运,有苦,也有乐。谈起一趟趟旅程,孙国祥意味深长地说,“我对这列车有很深的感情。”陈响车长则感叹,“沿途的种种经历点亮了我的生活。”

先聊聊“乐”吧。一说起贝加尔湖的四季,陈车长目光炯炯,边讲边不停地用手比划。

“在冬天,早上八九点钟,晨光从两个山尖儿间穿过,洒在湖面上。”孙国祥双手伸直,手腕相贴,比出一个倒三角,“那会儿水都冻住了,用手把积雪抹开,就可以看到透透的‘蓝冰’。”

孙国祥又说,等到开春,贝加尔湖便生机勃勃。冰化了,树梢冒出绿芽来,碧色的湖水清澈、纯净,湖面下二三十米都被阳光照透。秋天,湖边红黄各色的树木大片大片地相连,像油画一样……末了,陈车长感叹道:“这是大自然赋予的美感啊!”

景美,联运列车员们之间的情谊,更美。

由于车程长,同一班组的成员们在一起一呆就是半个月,同吃同住,并肩作战。“在我们的班组里,不管老少,都把彼此当同事、兄弟、战友。”陈响说,他还给兄弟们介绍过对象。我们问,效果怎么样?“真成了一对!”说着,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不过,孙国祥告诉笔者,“可也不都是快乐啊,跑联运苦起来,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那再说说苦。列车员们有哪些苦?

为供暖,烧煤、运煤苦。

孙国祥说,在冬天最冷时,西伯利亚的室外温度会达到零下四五十度,“我头一次跟车,穿着到膝盖的皮靴子,在车厢门口只站了10分钟,脚就冻伤了。”严寒中,列车员们需要不停地给锅炉加煤,以确保供暖和列车运行。有人统计过,列车往返一趟,每位列车员都要烧将近10吨煤。

运煤也是重体力活。2分9秒,这是每个车厢“上煤”的精确时间。列车需要在特定站点补充煤,一桶煤块重20斤,一节车厢起码要上七八桶。停站时间有限,严格控制时间,列车员们常常左手刚递出一桶,右手就接来下一桶,丝毫不敢松懈。

路途远,少眠、轮班苦。

这趟列车的车组成员清一色都是男性。孙国祥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列车上工作任务重,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素质都是很大的考验。

每节车厢的工作由两个列车员轮流负责,规定是8小时一换班,但涉及到一些站点需要两个人同时工作,一个人每天其实只能休息5到6个小时。如果碰到边境检查,列车员们还要连续工作超过12个小时。

奔波久,离乡、思亲苦。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一个半月最多只能回家两周,家里的很多事都照顾不到。

2019年初,陈响随车到达莫斯科,同一时间,在北京的父亲突发脑溢血住院。妻子一边带孩子,一边在医院照顾父亲。“后来我媳妇扛不住了,才给我打电话,我脑子瞬间一片空白。但我还是硬压下焦虑的心情,做好列车上的每一件事情。”他回忆道。等到了北京,他直奔医院,整整一个月都没有离开过,终于盼到了父亲恢复意识。

经历了这旅途百味,联运列车员们依然对工作充满热爱。孙国祥与这趟列车同岁,马上就要退休,告别从24岁坚守到现在的车长岗位。

“只要在岗位上一天,我一定尽全力跑好每一趟车!”这位曾经的军人、言谈中总是笑着的老车长眼角发红,但目光坚定,“如果能选择,我一定选择继续。”

代代传承,联运车队用心做服务

孙国祥说,这些年,车组成员一面经历自己工作、生活的苦与甜,一面对旅客悉心照料。“只要旅客有需求,我们绝不推辞。”他抿了下嘴角,神情认真。

2011年11月18日,列车返程途中遇上过一位建筑工人,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等着回国接受治疗。

车厢门口窄,担架进不去,怎么办?

“不能让伤者在零下35摄氏度的站台上久等。”孙车长雷厉风行,几个人配合迅速拆除车门和二道门,让伤者顺利上车。当乘务员把自己做的饺子、面条端给工人们,伤者和陪同人员都眼含热泪,什么话也说不出,只紧握住乘务员的手,一个劲儿地摇啊摇。

等快到北京,孙国祥又着了急。担架进去了又出不来,这可咋整?

“当时的情况只能从车窗出来,那就要拆掉窗户和小桌,同时联系车站变更停靠的站台。”孙国祥说。车组成员迅速分工合作,立即与车站调度取得联系,顺利将列车的停靠站台调到了靠近窗户的单号站台。列车停稳时,列车员们已拆除车窗,救护人员也等在站台上,让伤者得到了最及时的治疗。

和这种特殊事件相比,帮旅客在犄角旮旯里寻找失物,对联运班组成员来说则是家常便饭。但是有一次,旅客丢失的不是一般的东西,而是一个孩子。

2016年7月31日,一位三十多岁的境外旅客带着五六岁大的儿子乘坐列车,途经俄罗斯叶卡捷琳堡时,却把儿子“落”在车上了。

“我们当时马上联系了叶卡捷琳堡站,描述了该旅客特征,车站却说没有找到。”翻译员周湘峰回忆起当时,焦急地攥紧了拳头。车组成员们又赶快联系当地警方寻求帮助。孩子没有护照,如果找不到父亲,到站后将面临无法出站的难题。

竭尽所能地寻找大人,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列车员们一刻不耽搁。

在几天的相处里,男孩儿和列车员们越来越亲近。“他太乖了,不哭不闹的。”周湘峰有些心疼地说。

紧张了一路,抵达莫斯科时,没想到漏乘的旅客早已经等在莫斯科站了。原来,这位父亲一发现漏乘,没有跟车站联系,却立刻买了机票赶到终点站。看到男孩扑进父亲怀里,周湘峰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临别前男孩儿回头恋恋不舍的一眼,周翻译记到了今天。

随着出国游客中退休老人的比例日渐增多,照顾老人也成了国际列车的工作日常。

“感谢您对我们的照顾,永远难忘。”这是于富田、闫绥华夫妇发给孙国祥的短信。

两年前,80多岁高龄的夫妇俩前往莫斯科旅游。返程时,由于航空公司禁乘,老两口登上了孙国祥负责的那趟列车。

飞机只需8小时,火车却要六天。老人年纪大了,心脏不好。孙国祥接了二老上车后,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位老人一路的生活起居。夏天天气热,他就不时地为老人们递湿毛巾、熬绿豆汤。这些事对老孙来说稀松平常,“当时就为了顺顺利利,没想到却结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常常问候。”

“这是传承,照顾旅客跟照顾自家孩子一样用心。”北京客运段的宣传员张洁对我们说。从第一代联运人传到孙国祥这一代,再传到陈响这一代,这趟列车凝聚了代代传承的热爱和投入。

“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走上了这个岗位,就得肩负起这份责任,担当起从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荣耀,让百姓乘坐了有荣誉感,让世界各国的朋友乘坐了都能认可中国的这趟列车。”

陈响说这话的时候,笔者读出了两个字:使命。

历久弥新,“老列车”变成了“新网红”

这趟列车历经60年风雨,在近几年突然“火”了起来,带起一股“旅游热”。

“这股热潮是从2012年的‘中俄旅游年’和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开始的。”列车长陈涛回忆,2016年,列车迎来了第一个旅游团,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每到5月末,旅游团几乎将列车上的位置“全包”,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说到“火”的原因,列车上的慢生活是其中之一。

在采访的间隙,笔者走进安静的硬卧车厢,坐在舒适的下铺,想象着窗外广袤无垠的蒙古大平原、“长河落日圆”的戈壁和沙漠、幽静的松林和白桦林……明代著名学者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配着这样的风景,读一本书,没有事情来烦扰,想必意义已超越了学习知识,更是在满足当代人对慢生活的追求。

车队书记唐鹏翔有时也会跟跑这趟列车,切身体会到旅途带给心灵的净化与震撼。“当你看到大平原时,会想到人是多么渺小啊!这就是诗和远方!”

除了生活节奏慢,列车生活中的乐趣也吸引着旅客们。

从2015年起,这趟国际联运列车,“国际列车迷”贾兆林已经坐了4次。他和列车员们都混熟了,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贾叔”。贾叔告诉笔者,他就特别喜欢待在列车上。

车上晃晃悠悠的感觉,是乐趣。刚开始乘坐的两天还不习惯,后来他反倒喜欢上了这种悠然的节奏。贾叔笑说,“真的,下了火车还会睡不着觉呢。”

用翻译软件聊出的情谊,更是乐趣。“这一路,我用翻译软件结识了好几个外国朋友。”贾叔骄傲地说。旅途中,一遇到有趣的外国旅客,不会说外语的贾叔就用翻译软件跟对方聊天。有一次,他认识了一个德国小伙子,靠卖画在全世界周游了6个月,这让生活潇洒的贾叔也自愧不如。

贾兆林说,2020年夏天,他可能还会去坐这趟车。“之前坐这趟车认识的华人朋友住在乌兰巴托,老是邀请我去玩。”他故作责备的语气里,尽是对下次旅程的期待。

从上个世纪驶来的国际联运列车,在经历了时代的飞速变迁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唐鹏翔欣喜地告诉我们,在不久的将来,K3/4次列车会换上全新的车体。笔者与唐书记约定,到那时,我们再来登上列车,乘上它,来一次亚欧大陆之旅,尝尝列车员们亲手做的饺子、听听草原上的蒙古牧歌、看看那美丽的贝加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