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熊捕鱼代表什么生肖

十二生肖虎传说,关于虎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遂平零距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棕熊捕鱼代表什么生肖1

老虎是凶猛的动物,有个词语叫“谈虎色变”,就可以说明老虎有多可怕。即使是在动画片中,老虎也不会像其他动物那么可爱,一般都是威严独尊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十二生肖中属虎的人也会给人很厉害的感觉。十二生肖里关于虎的故事是什么呢?不妨一起来看看。

相传在远古时候,十二生肖中没有老虎的席位,只有狮子。由于狮子的性情刚烈、脾气凶残,把名声搞坏了,主管赐封属相的玉皇大帝就想把狮子除名,但又必须补充一个能够掌管山林的动物,为这事玉皇大帝伤透了脑筋。

一日,玉帝把众仙班都召集到庭前,就把这事说了出来要大家在一起议一议。众仙班一阵叽叽喳喳后,都说这事情不太好办,狮子的脾气大家都晓得,把他惹烦哒什么事都干得出来。难道就看着狮子为所欲为不成?只见太上老君站了起来,摇摇晃晃地走到玉帝面前:“陛下,让我来讲点个人看法。”

只见太上老君捋了捋胡子,清了清嗓子:“依我看呐,把殿前的虎卫士封个属相,看大家的意见如何,可供陛下定夺。”

玉帝便把老虎叫到庭前说:“朕深知你本事很大,所以派你到人间去走一遭,你可愿去替朕分这个忧吗?”

老虎听后直起腰来,一双前爪子朝着玉帝一拱:“陛下,这不过是小菜一碟,臣当在所不辞。不过,我有个小小请求。”“有什么请求,照直说来。”老虎把头一昂:“陛下,我身为您的殿前卫士,也是您的臣民,理应为您分忧解难。但我有个怪毛病,就是从来不把肉埋在饭里头,不论大务小事喜欢讲究来龙去脉,明明白白!”“明白就好,你有什么请求快快道来。”“其实,我的要求不高,只要求每胜一次,陛下给我记功一笔,不要陛下给我任何奖赏。”玉帝只想人间早日得到安宁,便满口答应了老虎的请求。

老虎来到凡间,了解到狮子、野猪、狗熊是当时最厉害的三种动物。它凭着自己的勇猛和高超的武艺,接连打败了狮子、野猪和狗熊。

老虎回到天宫后,玉帝因它连胜三仗,便用朱红大笔在它的额头上划下了三道红杠,说这是给它记功的标记。不久,东海龟怪带着虾兵蟹将又骚扰人间,大地一片汪洋。这时,老虎又奉玉帝圣旨下凡打死了龟怪。玉帝分外高兴,又给老虎记功一次,提起朱红大笔又在老虎的额头上深深地划了一竖。于是,老虎的前额上就留下了一个醒目而又威风的“王”字哒。

棕熊捕鱼代表什么生肖2

今年是农历的猪年,作为十二生肖中的成员,大家对猪并不陌生。早在两千年前,《诗经•小雅•渐渐之石》就有对猪的描写:“有豕白蹢,烝涉波矣”,这里描述的了将帅们行军打仗在路上遇到一群野猪。《诗经•大雅•公刘》中的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则描写的是家猪。

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广泛栖息于亚洲、欧洲及非洲北部,全球共有 27个亚种,中国有5个亚种(另有文献表明6个)。家猪虽然和野猪是同根同源,不过经过人类的驯化后,家猪和野猪的行为有着诸多的不同。

(图片来自网络)

野猪的“通勤”范围,可以有一个丰台区这么大

野猪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就是以巢为中心的地盘,在动物学上称之为家域。野猪的家域非常大,野猪东北亚种的家域可达50-300平方公里。目前北京的丰台区面积是306平方公里,也就是说,野猪的日常“通勤”范围,可以有一个丰台区这么大。

野猪(图片来自网络)

野猪的家域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冬季野猪的家域最小为50平方公里,春季面积最大为300多平方公里。

春季是雄性发情期,家域面积会明显增加。而且初春时节,积雪尚未融化,地面的食物比较稀疏,野猪需要扩大活动范围来获取足够的能量,家域也会随之增加。到了冬天,野猪为了维持身体能量的平衡,需要减少活动量,因而家域也会变小。

野猪的家域也会 “因猪而异”。

一般来说,雌野猪的家域面积远远大于雄野猪,尤其是在冬季的时候,雌性野猪的家域面积约是雄性的10倍多。

按理说,雄野猪个头大、长得快,吃的也多,应该雄野猪的家域要大于雌野猪,但为什么结果正好相反呢?这其中的奥妙在于,相比于雄猪,雌猪更喜欢“扎堆”生活,所以需要更大的家域面积来养活这么多猪。

野猪(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亚成体作为野猪的二代,也就是“青少年猪”,它们的家域面积大小和家族的关系比较大,如果家族的家域大,这些亚成体的家域也大,反之亦然。

野猪的家域虽大,但并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休息。野猪对于卧息地的选择非常讲究,它们对隐蔽性要求比较高,尤其是远离人为干扰。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地方可以看到它们觅食的痕迹,却很少发现野猪卧息的痕迹。在舒适性上,野猪倾向于选择阳坡平缓的地方,回避陡坡。

在动物界有一个“最优秀觅食理论”:动物倾向于选择食物丰富和捕食风险低的环境。野猪经常生活在树和草比较少的地方,这些地方植物的地下根茎和各种营养果实可能更为丰富,且易于挖掘,同时也便于逃跑。

野猪(图片来自网络)

人以类聚,猪以“活动”群分

一般情况下,科学家根据野猪的体型、毛色、獠牙,作为区分雌雄、成幼的标准。

成年雄猪体型大,具备獠牙,其实它的獠牙就是犬齿过于发达漏出嘴外。雄猪性情孤僻,常常独自活动。成年雌猪体型比雄性略小,看不到獠牙。亚成体体型体重一半小于80公斤,看不到獠牙。幼猪身体背部有淡黄色和褐色相见的纵向条纹。

野猪(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野外野猪的活动特征,可以把野猪分为以下几个群体:

1)“寂寞孤独体”:这部分个体多为“一猪吃饱全家不饿”,它们多为雄猪,单独活动、到处游荡,只有在发情期的时候回到群体寻找配偶进行交配,之后继续离开群体单独活动。

2)“亲密母子群”:由一头猪妈妈带着几头小猪组成,大小约为2-7头,在每年的4-12月份比较常见。

野猪(图片来自网络)

3)“年少轻狂群”(亚成体群):一般为3-4头,多为亚成体,也就是“青少年猪”,有时也有小猪加入。猪妈妈生娃后为了更好地照顾新生儿,便会离开原来的母子群。离开妈妈的这些“青少年猪”就独自活动。

4)一雄一雌“伴侣群”:这种情况多在发情期交配季节,可以见到一雄一雌野猪在一起。

5)一雄多雌“后宫群”:由一头雄野猪和两头或两头以上的雌野猪组成。

6)男女老幼“混合群”:由一雌一雄和野猪和亚成体以及幼体组成。多是临时组成的群体。

野猪(图片来自网络)

野猪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野猪白天活动夜晚休息,活动时间大于休息时间,雄性野猪的日活动量大于雌性。家族野猪“猪多力量大”,它们的觅食效率远远超过独自觅食的野猪,每天的活动量比独自生活的“孤独猪”要少。

野猪(图片来自网络)

平日里看着家猪总是吃了睡、睡了吃,但是野猪们的日常生活就丰富得多,有站立、走动、跑动、采食、饮水、修饰、发情、拱土和坐着休息等等。

野猪的修饰行为是指,通过树干等物体来摩擦自己身体。野猪除了睡觉外,还会坐着休息,来恢复精神体力。

不同季节野猪的活动不同,在春天,野猪喜欢走走、停停,找吃的;在夏天,野猪喜欢走走、跑跑、停停,找吃的;在秋天,野猪除了走走、停停,找吃的,还要发情和交配;到了冬天,野猪又在走走、停停,找吃的。

在发情交配季节,单独活动的雄野猪减少,活动更加频繁,口吐白沫,到处追寻雌野猪。发情雄野猪相遇时常常通过发出粗大的威胁叫声、咬牙、拌嘴、竖起颈背部的鬃毛等行为来争配,有时发生激烈的追逐和打斗,用嘴咬对方的头颈部、 四肢。交配后,雄野猪便离开雌野猪单独活动,雌野猪则仍与原来的幼野猪生活在一起。

小心,野猪可能会伤人

野猪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野猪是顶级食肉动物的重要食物,其还可以分解动物的尸体,加速自然界物质循环。此外,野猪擦树及地上打滚等行为有利于植物种子扩散, 拱地可疏松土壤、分散植物繁殖芽体, 增加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积极促进植物再生和生长。

野猪(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近年来随着野猪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其危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野猪对于人类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危害庄稼,尤其是破坏玉米;2)野猪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森林和草地;3)伤害人类和家畜,民间有“一猪二熊三老虎”的说法,在野外野猪虽然胆小,但其“战斗力”不容小觑,尤其是成年的雄猪,其长长的獠牙有时令老虎为之却步。

野猪的危害归根结底还是人类惹的祸,人类的过度扩张,比如偷猎、砍伐、开矿、修路、旅游开发、过度放牧等,造成动物栖息地破碎化,顶级掠食动物数量濒危,野猪在自然界失去天敌的制衡,再加上野猪生存能力、繁衍能力极强,于是扩张起来。

棕熊捕鱼代表什么生肖3

7月30日,观众在“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展厅内参观。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由河南省和上海市的文旅部门、博物机构联合举办,自开展以来火爆异常,市民观展的热情似乎要高过罕见的酷暑天气。

“宅兹中国”是一句青铜器铭文,出现在西周青铜器何尊中,意思是在“中国”这个地方建设宫殿、安下家来。夏商周三代的“中国”,就是今天的中原地区,这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更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域。

中原地区考古遗址和文物古迹众多,很多器物的精美、宝贵程度,总是出人意料,令人惊叹。而其中,我以为,青铜器和玉器尤其能体现早期华夏文明的独特性和成熟度,在人类早期各大文明中独树一帜。此外,诸多陶器、木器、漆器、纺织品等,也都极具可观之处。

参观博物馆,大可不必怀着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的心情,更不要将文物看作冷冰冰、高高在上的器物。要知道,今天称作“文物”的东西,很多都是古人的生活或者休闲用具,与他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体现着他们的审美与趣味。我们不妨带着与古人“神交”的心情,去观赏它们。在“宅兹中国”展览里,你能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一个活泼泼的夏商周,看到中国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4000年前的家畜

夏“茫茫禹迹”是展览首厅,展厅正中赫然摆放着一颗“猪头”!它的正式名称,叫“猪首形陶器盖”。这是夏代早期(公元前21世纪—前18世纪)的文物,高18厘米、口径23厘米,2000年出土于河南新密新砦遗址。粗粗估算,距今大约4000年。

这颗“猪头”,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首先,它的大小尺寸,与真的猪头几乎无异;其次,它是灰陶制品,表面黝黑,颜色与一头黑猪无异;再者,它的样子,不论是眼睛、耳朵,还是鼻子、嘴巴,都高度写实。这是一个胖胖的猪头,显示着它的“养尊处优”;猪嘴朝天,似在吼叫,有着一分桀骜不驯——也许,那时的猪驯化不久,还未丧失全部的野性?

这件文物不是玩具,而是一个陶器的盖子。陶器或许是用来盛放热饭热菜热汤的,盖子烫手怎么办?这一点,古人也想到了,他们把猪鬃部位“打造”成盖子的手柄。虽然这部分已经破损了,但我们仍能体会到制作者的巧思。

猪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中国人对猪是有感情的。猪的古称是“豕”,给“豕”一个屋顶,那就是“家”。

在涵盖夏商周三代、以周为主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我们也常能看到猪的身影。譬如,《豳风·七月》里讲到捕猎,“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豵”是一岁左右的小野猪,“豜”则是三岁左右的大野猪。而《召南·驺虞》中写道,“彼茁者葭,壹发五豝”,“彼茁者蓬,壹发五豵”。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一下,大致是这样的:在那茂密的芦苇丛里,一举射中了五头母猪(豝);在那茂盛的蓬蒿丛里,一举射中了五头小猪(豵)——猎人(驺虞)呀你好厉害!

驯养动物,是人类文明特别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代的中国人成功驯养了很多动物。《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写道:“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是多么温馨的田园牧歌!家畜之中,最为重要的,也许是被称为“三牲”的猪、牛、羊。“宅兹中国”大展里,牛羊的元素也很不少,光是玉牛,就有好几只:

——周“成周王城”展区里,有一只玉牛形调色器,为西周早期文物,藏于洛阳博物馆,它高3.5厘米、长11厘米、宽5厘米。这是一只卧着的水牛,四脚蜷曲,牛头硕大,眼神温和,神态很是闲适,好像在夏日树荫下的池塘里“泡澡”。牛背平整,上有四个孔洞。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其中的一个小孔中发现了残留的朱砂红。由此判断,这是一个调色器。也许,墓葬的主人曾用它调色作画;又或许,他用它画过美人和美丽的花朵。

——周“封邦建国”展区里,也有一只玉牛,比那只调色器略小一些,形态颇为相似。这只玉牛通体就是一块青玉,玉质细腻,碧绿可爱。有意思的是,这只玉牛虽然是在东周时期虢国墓葬中出土的,但它其实是商代晚期的器物。也就是说,东周时期的人们,已经把它当作传承数百年的“文物”来珍藏了!

“豫”中有乾坤:河南有大象

说完大展中的家畜,来看看“野兽派”。

在商“大邑商都”展区里,可以看到一只商代晚期的白陶象尊,它高8.8厘米、长15.8厘米,由新乡市博物馆收藏。这是一只精巧的大象,鼻子高高卷起,好像吸水后在喷水玩耍;鼻子下面,有两根长长的剑齿,显得威风凛凛;四足粗壮,一副顶天立地的态势。大象全身布满纹饰,包括凤鸟纹、夔龙纹等。它的材质虽为白陶,但造型和纹饰深受同时期青铜器影响。据介绍,象尊是商周时期祭祀礼仪中使用的盛酒礼器之一。

看到象尊,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想到的是: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国人,跟大象很熟吗?那时候的河南,会有本土野生大象吗?因为现如今的中国,只有在最南边的云南一带,才有野生大象生存。去年,云南大象还来了一次全民瞩目的“一路象北”。

河南曾经有大象,这个可能性很大。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历史上的黄河流域曾更加温暖湿润。甲骨文上多次记载过大象,包括王打猎大象;《诗经》中也多处提到竹子,例如《卫风·淇奥》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更有意思的是,河南一带古称“豫”,这个字的本意就是人类手持竹矛捕猎大象。文物会说话,它们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地球气候的变化。

猛兽,是古人既恐惧又崇拜的对象。中国人最为熟悉的猛兽,应该就是老虎了。“宅兹中国”大展中,你可以发现不少老虎:

——商“大邑商都”展区里,有一只小而奇巧的骨虎,长5.2厘米、高2.2厘米、厚1.0厘米。别看这只老虎小,它来自大名鼎鼎的安阳小屯商妇好墓。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据说还是一位女将军。妇好墓出土了很多价值连城的宝贝,其中就有许多栩栩如生的雕饰动物。

细观骨虎,大头、大耳朵、卷尾巴,四爪紧握,一副凶且可爱的样子。它由兽骨雕成,外观米黄色,质感温润如玉;身体上镶嵌了绿松石片,颜色搭配赏心悦目。说到绿松石,不得不提一句:此次大展的“镇馆之宝”——夏兽面纹青铜牌饰,表面就镶满了绿松石,加工精巧,丝丝入扣,历经数千年完好如初。

——周“四方翼翼”展区中,则有一只青玉老虎,长16.5厘米、高3.8厘米,洛阳博物馆藏。这块青玉本身就很特别,上半部分墨绿,下半部分浅翠,匠人巧妙地利用这种材质,让墨绿色从老虎的耳朵到臀部一线贯穿,好像一支将要离弦的利箭。你看它,咧开大嘴,利齿森森;蹲踞之姿,好像是在蓄势猛扑;尾巴卷曲,似在攒劲。

看到这只玉虎,我不禁联想到,西汉冠军侯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像,模样与这玉虎真是高度神似。而从年代上看,“霍去病虎”还是这只玉虎的后辈。

——在周“封邦建国”展区,还有一只罕见的漆木虎,为战国中期文物,高27厘米、长52.5厘米、宽24.1厘米,出土于河南南阳的楚国故都城阳城遗址。它采用整木原雕,先砍斫成型,然后精雕局部细节,通身涂黑漆。虎头浑圆,四肢伏地前伸,后肢和臀部翘起,好像马上就要跃起!它的腰部、头部、臀部都有方形空槽,应该是安放桌案等物件的插孔。

说这只漆木虎罕见,一是因为材质,漆器和木器容易腐朽,更加难以保存;二是因为它是楚文化的产物,与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迥异。春秋战国时期,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国力强盛,势力范围一度逼近黄河流域,“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甚至曾“问鼎中原”。由此,楚人将楚文化也带入中原,尤其是南阳等中原南部地区。楚文化绚丽夺目,华彩繁复,充满想象力,这在青铜器、漆器、丝织品等文物上都有充分体现。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等,都是楚文化的精华。事实上,随着这只漆木虎一起参展、来自南阳地区的许多文物,都带着浓浓的“荆楚风韵”。

《诗经·大雅·韩奕》中如此描述一位大贵族的封地:“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水里有鱼,山中有鹿,有熊大熊二,有山猫老虎……而诗里有的,“宅兹中国”里也有。

有龙有凤,“神兽”宅兹

说完现实中的动物,我们来说说大展中的“神兽”——龙与凤。

我们先说龙。中华文化中的龙图腾起源很早,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各时期的遗址和文物中都有体现。“宅兹中国”大展里,很多青铜器的纹饰都是龙纹,器皿上攀附的动物也是龙。这其中,我发现了它——

周“封邦建国”展区里,有一座战国中期的镶嵌绿松石菱形纹青铜方鉴,高21.6厘米、口宽30.8厘米。鉴,其实就是水缸,平静的水面可以照出人影,所以古代有“镜鉴”一说。这座鉴大体是方形的,它的四壁,各有一条小龙。小龙的四爪抓握在青铜器的壁上,它伸长了颈子,好像在探头张望鉴内的水面,形象生动,憨态可掬。更为精巧的是,这四条小龙并非纯粹的装饰品,而是器皿的把手,便于人们抬举。

还有一件春秋晚期的镶嵌绿松石青铜神兽,它是龙首、虎颈、虎身、虎尾、龟足,你可以说它是神兽中的“四不像”。而就在它的龙头上,看似龙角的装置,其实是六条小龙;神兽的脊背上,站着一只小一号的神兽;小神兽的口中,又衔着一条蛇形龙……如此层叠繁复的装置,令有的观众感慨,古人真是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无用而美好的事物上;又有观众说,这件神兽很有“洛可可”艺术那味儿了,但其实,西方“洛可可”艺术要几千年后才出现呢。

我更想介绍的一条“龙”,是一件玉器——周“封邦建国”展区内的蛇形玉佩。龙是很多动物的集合体,而其主体躯干部分,来源于蛇。十二生肖里,我们也总把蛇叫做小龙。这条小龙呈现圆弧形,身形相当圆润;它的体色介于“小白”与“小青”之间,温润透明;小龙口吐蛇信,身上有三行鳞纹,尾巴则向内卷曲。我想,也只有内心思无邪的人,才能潜心将一块璞玉琢磨成一条小龙,化寻常为神奇。

说完了龙,我们再说凤。首屈一指的,当属西周晚期的凤鸟纹方壶。方壶高47.8厘米,周身纹饰精美,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是通身的凤鸟纹饰。壶身从颈部到腹部分为三层,每层四只凤鸟。这些凤鸟,头大,眼圆而大,喙勾形而大,更为突出的是凤冠,又长又大。它们不像华丽丽、怯生生的山鸡,更像“武德充沛”的鹰隼乃至鲲鹏!

除了这件凤鸟纹方壶,展览还展出了多个雕琢精美的玉凤。工作人员介绍,凤是周人的“吉祥物”。确实,《诗经·大雅·卷阿》中就写道,“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一唱三叹,他们是有多么热爱凤凰啊。朝阳初升,凤凰于飞,如此景象,怎不令人神往!

看吧!玉熊、玉鹿、玉兔、玉蝉、玉燕、玉鹰、玉鹦鹉,鸭形陶壶、虎头牺尊、兽首司母辛觥、妇好鸮(猫头鹰)尊……文物从来不是“死”的,它们就活泼泼地在我们眼前。“宅兹中国”里,你可以看到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生物多样性,可以看见人类与万物生灵的共生之乐!(记者 杨金志)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