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代表什么生肖

《长歌行》小学生必备古诗拼音译文赏析注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唐诗宋词古诗文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长歌行代表什么生肖1

汉乐府《长歌行》

原文: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青青园中葵,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露待日晞。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春布德泽,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物生光辉。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恐秋节至,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黄华叶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川东到海,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时复西归?

shǎ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壮不努力,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迎着太阳。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刘东海。什么时候它会再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题。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歌行: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载,也有叫“歌”或者“行”的有长歌行短歌行,等。“青青园中葵”即指此。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指的是温暖的春天。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秋节:秋季。节:指时节,节令。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百川:无数条江河。百,指很多,穿指河流。大河流。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徒然,白白地。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着意描写春天的辉煌景象和气势。接着由此而想到秋天来临时草木枯黄。进一步联想到水流到海不复回。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长歌行代表什么生肖2

从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后,全国所有学校义务教育起始阶段道德与法制、语文、历史学科将使用新版“部编版”教材。

其中,语文学科教材将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即增加传统文化的篇目。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可见,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在增加。

古诗文韵律优美、寓意深刻,但对于理解能力尚浅的小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每天推出一篇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和大家一起学习。

当然,您也可以使用我们的小程序来学习古诗词,内收录75首必背古诗词,后续我们还会更新。

cháng gē xíng hàn yuè fǔ

长 歌 行 汉乐府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

青 青 园 中 葵 ,

zhāo lù dài rì xī 。

朝 露 待 日 晞 。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

阳 春 布 德 泽 ,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

万 物 生 光 辉 。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

常 恐 秋 节 至 ,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

焜 黄 华 叶 衰 。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

百 川 东 到 海 ,

hé shí fù xī guī ?

何 时 复 西 归 ?

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

少 壮 不 努 力 ,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

老 大 徒 伤 悲 。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百川:大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拓展:

这是汉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享受着春天大自然雨露的恩惠而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逐渐枯黄落。大自然的命节奏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生呢?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向东流入大海一样,一去不复返。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去努力奋斗,而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诗中运用了连串的比喻,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全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借此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不断奋进。

作者: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长歌行代表什么生肖3

2019年春节后,按照我国传统天干地支的轮回为“己亥”年,按照生肖排序为“猪”年。猪作为六畜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关猪的成语和故事数不胜数。

值此猪年来临之际,让我们多维度、多角度地观察“猪”的方方面面,以此贺岁,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生物之“猪”

猪属脊椎动物、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家猪和野猪。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是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之一。通常以耳大,头长,鼻直,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等。出生后5—12个月可交配,妊娠期约为4个月。平均寿命20年。

生肖之“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中国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日。据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和甘肃省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汉代把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年份相配,称“十二生肖”,又叫属相,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中,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其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艺术品。

猪作为第十二位的生肖,对应第十二位的地支“亥”。民间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和习俗。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猪是财富的标志,故而猪有“乌金”之名。杜甫诗曰:“家家养乌金,顿顿食黄鱼”。“乌金”比喻养猪生财之意。

文字之“猪”

猪是“豬”的异体字,“豬”是从甲骨文“豕”演变而来的,“豬”字从“者”,“者”是黑色的意思,因早期的猪均为黑色,“豕”是猪最初的象形文字原形。《说文解字》里,猪的释义是“豬,豕而三毛叢居者”,即体毛稀疏、群居的动物。“家”字,上面是“宀”,表示房屋;下面是“豕”,即猪;房屋里养着猪即为家;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圂,里面为“豕”即猪,外面为“口”意为“围起来”,所以“圂”意为猪圈;在我国古代和今天南方农村里,厕所和猪圈多合二为一,故而“圂”也有厕所的意思。汉武帝刘彻的小名为“刘彘”,“彘”即猪。《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是世间百态的浓缩和提炼。

文物之“猪”

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在中华大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其图形与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期已有猪的舍饲,当时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就是发明了阉猪技术。汉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魏晋南北朝时期,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隋唐时期,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明代中期,养猪业遭受严厉限制,明正德十四年即1519年,因“猪”与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下令禁养。清代以后养猪业逐渐恢复。

猪适合人们定居饲养,因此大量饲养猪是古代农耕民族和农业社会的体现。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已经出现了猪的图案。红山玉文化中的玉猪龙质地细腻、形态优美、独具特色,猪即是龙,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和玉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时代,野猪纹是青铜和金银质地的器具和牌饰等用品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商代青铜猪尊是典型的中原祭祀大型礼器。青铜叠猪纹饰件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动物纹写实形象的代表。尤其是这件鄂尔多斯出土的虎豕咬斗纹金牌饰,纯金打造、工艺精湛,作为游牧民族上等贵族使用的腰带,图案中凶猛的老虎和顽强的野猪互相咬住后腿,展现了森林草原上野兽相斗的真实且惨烈的场面,而牌饰中运用的翻转动物纹成为当时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中盛行的典型技法。汉代盛行厚葬和陪葬陶俑,因此汉墓中出土了许多陶猪和陶猪圈。隋唐、宋元时期仍然盛行陶猪、陶猪俑、铁猪和生肖猪俑等。当然,最为著名的是清代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猪首了。在我国古代,猪是人们日常饲养的家畜,代表着财富、富有和安居乐业,因此出土了许多以猪为写实形象的文物。

寓意之“猪”

猪是一种非常温厚可爱的动物,它有着圆浑厚重的体态,以及气量宽广的胸怀。天津、河北等地有“肥猪拱门”的节日窗花,是用黑色蜡光纸剪成;猪背上驮一聚宝盆,张贴时左右各贴一张,表示招财进宝之意。

猪的肥头大耳是福气象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说文解字》中说“聃,耳曼也”,段王裁解释说“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汉乐府诗《长歌行》中说:“仙人骑自窟,发短耳何长。”《三国演义》中将英雄刘备描绘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的形象。

《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猪憨厚老实,心宽体胖,由于心中坦然无憾,所以身体舒泰安康。

猪宝宝平日很少叫唤,更不会喋喋不休地说长论短,谨言慎行,这正是吉字最本然的内涵。猪的生性温和,有着忍辱负重的节操,能忍而安忍。忍方能和,和方能随处吉祥。和气之家,福禄寿禧都会登门造访。

金猪带来吉祥年,愿2019“猪年”里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朋友们幸福安康!

清圆明园十二生肖猪首

圆明园是清朝在北京建成的著名皇家园林。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十二生肖铜像以水报时,俗称“水力钟”,闻名世界。兽首由郎世宁设计。每日,十二生肖铜像会依次轮流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正午时分时,十二生肖像会同时涌射,设计极为精巧,蔚为奇观。

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清圆明园十二生肖猪首,头部为写实风格造型,铸工精细,猪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细微之处,都清晰逼真。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红铜,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一绝。该器物代表了当时我国中西合璧的最高超的设计和技艺。

青铜叠猪纹饰件

“鄂尔多斯青铜器”,主要指发现于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时代相当于春秋至西汉时期,考古遗存中的青铜或金银制品,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分布最集中、发现数量最多、最具特征而得名。它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游牧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是匈奴及其前身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游牧民族的物质遗存,其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鄂尔多斯青铜器具有便于携带、以大量动物造型为装饰题材等显著的自身特色。端详这件青铜叠猪纹饰件,猪的形象生动,饰件上,猪嘴突出、眼睛圆睁、鬃毛竖立、尾巴高翘、身体庞大。一猪之上又叠压一猪,双为多,叠猪暗示猪的数量多之意。上部有环状钮,为穿绳吊坠或缀于衣服之用。这件器物描绘生动、器形实用,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现藏于鄂尔多斯博物馆。

商代青铜猪尊

世界史前时代大致可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在我国,青铜时代大致对应夏、商、周时期。青铜是铜与锡、铅、砷等物质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耐腐蚀、适宜铸造、金属光泽持久等优点。用青铜制作而成的器物就是青铜器,青铜器形状独特、颜色艳丽、经久耐用、极富收藏价值。这件商代青铜猪尊口中两侧獠牙突出,属于一只野公猪,兼有一些家猪的特点;猪背设带盖椭圆形口,为酒的出入口;尊盖上缀凤鸟,肘部饰夔龙纹,猪身饰麟甲纹。前后肘部有横穿的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该器物为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惟一以野猪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器物。尊为酒器,是一种商代的大型祭祀礼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礼器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作用有避邪,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和娱神等多种说法。

唐彩绘猪首生肖俑

中国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日,汉代把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称“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后,生肖与人的命相结合,逐渐神秘化。至南北朝时,民间始用生肖俑随葬,以压胜避邪。到唐代,铜镜、金银器及墓碑上常有十二生肖形象,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较多。唐代的生肖俑多为陶质,胎质多为灰陶、红陶,亦有青瓷制品。

这件唐彩绘猪首生肖俑,通体红陶白釉彩绘,为立姿人身猪头状,猪嘴突出、猪鼻高挑、双眼微闭、耳朵竖起、脖子粗壮,身穿衽服,双臂相交于胸前。该器是一件典型的唐代生肖俑,现藏于鄂尔多斯博物馆。

红山文化玉猪龙

红山文化,是1956年命名的我国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东部至东北西部一带。红山文化的年代经碳14测定为距今6000—5000年前。玉文化是古代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玉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都是我国典型的玉文化。红山玉雕工艺水平较高,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玉龟、玉鸟、兽形玉、箍形器、棒形玉、勾云形玉佩等。据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

红山文化玉猪龙,体蜷如环、肥头大耳、圆眼有皱、口露獠牙,头尾之间的缺口未完全断开,头部有一圆形钻口,穿绳后,佩作耳坠。该猪龙通体抛光,浑厚圆滑、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是红山文化同类玉器中形体较庞大、形制最规则的一件。可见在当时,猪即是龙,红山玉猪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为夹炭黑陶;器表打磨光亮,长边两侧各阴刻一猪;猪的腹部运用了阴刻双圈和草叶纹等纹样;猪鼻突出,反映了河姆渡文化时期,野猪刚刚被人类驯化为家猪所遗留的原始特征。陶钵是当时的日常使用器皿,为饮食器。该器物是我国最早的以猪为描绘内容的文物,为研究家猪的驯养史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弥足珍贵。

元黑陶猪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为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在龙山文化中最为著名,故 “龙山文化”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泥质黑陶、夹砂黑陶和细泥黑陶。

这件元黑陶猪,为泥质黑陶,色泽黑亮。整体呈蹲卧状,猪嘴突出、猪唇略翻、鼻孔粗大,眼睛圆睁、炯炯有神,耳朵宽大耷拉下来,鬃毛斜竖,肚皮鼓起,四肢粗壮。整件陶猪神态安详、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陶猪精品,现藏于鄂尔多斯博物馆。

虎豕咬斗纹金牌饰

有史以来,黄金就是一般等价物和世界货币,拥有黄金可与其他所有物品交换,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金器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这件虎豕咬斗纹金牌饰,整体略呈长方形,周边饰一周绳索纹,主体图案为浅浮雕的猛虎与野猪缠绕咬斗的场面,猛虎在下,张口狠狠咬住野猪的后大腿,后肢翻转朝天蹬踏野猪;野猪在上,死死咬住猛虎的一条后肢,奋力反抗,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背面有纽,并有粗麻布印痕。共有两件,大小一致,饰牌的背面边缘处,分别刻有“一斤五两四朱少半”与“一斤二两廿朱少半”“故寺豕虎三”的字样,其刻字作风和衡制单位受秦国的影响较大,应为战国时代秦国所铸;是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王朝进行交往和贸易的例证。该牌饰中运用的翻转动物纹在西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中国北方和新疆地区都有发现,这种艺术题材很可能源于阿尔泰地区,是当时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中盛行的典型技法。该器物成为青铜时代草原丝绸之路上南北贸易交往和东西文化技术交流的集大成者,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鄂尔多斯博物馆。

—THE END—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文:甄自明

责编:白倩、杨阳

校对:王淑琪

你怎么这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