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姓的来源

商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五。

1、源于子姓,出自上古时期商王朝贵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载:“唐尧封帝喾之子契于此,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而有天下,以商为国号,后商被灭于周,子孙以国为氏。”相传,在远古时期,帝喾有个妃子叫简狄,她外出游玩是误食了玄鸟蛋,因而受孕生子名“契”。契长大后,仁惠博学,被舜帝任命为司徒,负责教化民众。后来,因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为“子”,敕封在商邑(今陕西商县),组成了商族部落,号为“商国”。一直到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灭了夏王朗,建立了商王朝,其后裔王孙贵族开始以国名为姓氏,称商氏,为商王朝贵族为官者的专有姓氏。据典籍《遗子先生文集》记载:“自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另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商汤被灭于周,后世子孙就以故国号为氏,世称商氏。”

2、出自成汤二十五世孙皋辛隐居于商城之东,遂以商为姓。

3、相传黄帝的重孙以地名(今陕西商县)命姓。

4、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满族。⑴.满族商佳氏,亦称尚佳氏。⑵.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部

5、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商鞅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纂》记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春秋时期,卫国有一法家名士叫公孙鞅。公孙鞅,亦名卫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待考,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为卫鞅,后被秦孝公嬴渠梁封于商邑(今河南淅川),后人称之商鞅。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商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姓氏群体,在当今百家姓中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一十位,人口约三十九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4%左右,望族出汝南郡。商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先秦时有孔子弟子商泽、商瞿见诸史册,均为鲁国人,加之商姓来源众多,至战国时,商姓已分布于今河南商丘、陕西商县、山东曲阜等地。两汉之际,商姓已辗转播迁于今河南平舆、陕西西安以及豫鲁交界的今河南濮阳一带,后经发展,昌盛为当地之望族,上述三地古代分属为汝南郡、京兆郡、濮阳郡,是故后世商姓有以汝南、京兆、濮阳为其郡望堂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姓以上述三郡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周边播迁,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南部省份的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均有商姓人入居。隋唐之际,商姓之主流依旧繁衍于北方,但是其在南部省份的商姓也得到了发展。

北宋时,河南开封人商瑗流寓西夏,仕为都知兵马使,仁宗时因奉使归宋,奏献密事,仁宗嘉其义,赐他于浙江淳安以居。南宋偏安江南后,商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今江西、四川、湖南均有商姓入迁。宋末元初,蒙古铁骑横行江浙一带,则商姓人有避乱播迁于福建、广东等地的。元代,世居于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的商姓家族繁衍兴旺,其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尤以商挺父子为其杰出代表,其不但显达于朝廷,而且以书画扬名于世,诚为后人所仰视。明初,山西商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之商姓有闯关东进入东北三省的,后扩展至内蒙古之东北区。此间华东、华南沿海之商姓有渡海赴台者,历民间至今,商姓分布之地愈广。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汉置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西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京兆郡:即国都直辖区。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辖地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两汉之际,商姓已辗转播迁于今陕西西安一带,后经发展,昌盛为当地之望族,是故后世商姓有以京兆为其郡望。

濮阳郡:濮阳郡大致在今河南滑县、濮阳、范县,山东郓城、鄄城一带。两汉及魏晋时期,商氏再次昌盛为当地之望族,是故后世有以濮阳为其郡望的。

堂号()

商姓的主要堂号有:“追远堂”、“衎烈堂”、“三元堂”、“两贤堂”、“敬爱堂”、“好易堂”、“续志堂”等。

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拓展阅读

贵州瓮安商氏始祖仲信公祖籍追溯——撰文/贵州贞丰 商必豪

大概是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吧,对平越卫始终有一种情怀。自觉或不自觉的会去关注她领域内的事,特别是有关于她的历史。这种情怀的最深处应该是来自于对先祖的追溯。比如对《平越府志》、《瓮安县志》的阅读,无厘头的在网上搜索关于平越卫、福泉、瓮安等的词条和内容。商姓在瓮安县是著姓,民国二年李退谷修撰的《瓮安县志》上可以佐证,有名有姓的商姓人物几十个。据志书的记载,瓮安县著姓主要有商、宋、冷、戎、朱、奚、犹、王、傅等,这些姓氏大部分是明初来到福泉、瓮安的驻军,留驻和镇守地方后,繁衍至今的。著姓之间世代相互通婚,商姓祖上的很多配偶就是戎氏、宋氏、冷氏、王氏等。

一天闲暇,又在网上输入平越卫词条,浏览中,被《贵州平越卫研究——以<武职选薄>为中心》的文章所吸引,这是一篇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是贵州大学2017届的张习琴。该论文概述了明朝时贵州都司平越卫的冠带总旗及以上(白户、千户、卫指挥等)武官的选任和世袭情况,分析了平越卫的设置及其武官的来源,并和地方志的记载进行了相互印证,肯定了其史料价值。对一些缺失可进行相互补充,对留居当地的卫所军人后裔的家史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下载该书后,我一口气读完。看到了今天瓮安县辖境(原平越卫右所等)戎、冷、安、奚、刘、王等姓的先祖从军、世袭等情况,有的可以追溯到十多代。但未见到商姓的具体记录和介绍。作者在叙述、印证、研究中,还不无遗憾的写道:

“《瓮安县志》卷十八《兵制》载梭罗堡平越卫指挥千户朱兴、干平堡平越卫指挥千户商莹等人,据 (光绪)《平越直隶州志》卷九《建置·城池》所附乡团村寨载,“瓮安县附郭之干平堡及牛场、干溪、梭罗等处为右所地②”,可知干平堡系平越卫右所地,朱兴、商莹为平越卫右所武官。”未见记载于选薄中。

看到此,澎湃的心开始冷却,遂平静的读完剩余的篇章。随着商仲信三个字映入眼帘,心脏又加速跳动,正印了古人的话,“好事多磨”。记载商仲信的是介绍武官们籍贯的表。“商仲信,籍贯永平府,吴元年(1367)从军,右所冠带总旗一员。”商仲信不就是商莹的号吗?他们是同一个人,张习琴一定是不知道的,所以才有了上面的遗憾的叙述。虽然这一行字信息不少,但要进一步的了解,还是得找到《武职选薄》原本才行。

据论文记载,其研究的基础是一本《武职选薄》,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60册。是明朝兵部武选清吏司隆庆四(1570年)年开始修造,时间跨度从洪武四年(1371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全国各卫所的冠带总旗及以上武职选任、世袭的记录之一。遗憾的是贵州都司辖下只有平越卫、威清卫、安南卫的留存下来。《武职选薄》是明朝兵部原始的政府档案文书,辗转几百年,还能保存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真的是珍贵至极。这本书共有108页,信息非常丰富,有什么时候参军,什么原因被任命,世袭于谁,是哪里人氏等。

经过梳理,在国学大师网站的帮助下,找到了《武职选薄》的电子版。如获至宝的阅读,在第104页发现如下记载:

右所冠带总旗一员

外黄查有 商仲信 郞年通 永平府人 吴元年从军 洪武五年选充总旗 (商彦通)弘治十五年普安有功 十八年升平越卫右所试百户 遇例实授(百户) (商彦通)曾祖商义补残疾 伯祖商镇替后故 叔商能补故 通系亲侄 补纳米免并 嘉靖八年六月 商文年二十八岁 永平府人 系平越卫右所年老百户商彦通嫡长男 伊父功升试百户 遇例实授 本人照例革替试百户 嘉靖二十六年六月 商锐 永平府人 系平越卫右所试百户商文嫡长男 伊祖彦通以总旗 弘治十五年普安功升试百户 遇例实授 父文袭已革 遇例与试百户 所据普安功无擒斩例 应减革 与本舍冠带总旗

虽然是来自明朝的字,已经几百年了,但今天还是大部分都能看懂。为了方便理解,我结合瓮安商氏族谱,我增加了几个字,为了和原文区别开,增加的字用宋体和括号注明。郎年通,大概是当时的军中官职或相当于现在的兵种之类吧。我查了相关资料,没有找到说明。冠带总旗,是明朝武官或军职名,管理大约五十人,一名百户管理两名总旗。吴元年是洪武元年的头一年。

发现这一文献,对瓮安莹公系商氏的意义是重大的,填补了正史对商莹(字帝闻号仲信)的记载缺失,再次确认了族谱记载的始祖入黔时间(明朝洪武二年),同时填补光绪年间的瓮安族谱对商彦通一系记载的缺失。可以这样推测:朱元璋在称帝后就制定了谋取云贵的战略,派出先遣部队入黔打前站,始祖商仲信就是随(率)部队入黔,先驻黑羊箐(贵阳),后调平月长官司(洪武八年改平月长官司为平越安抚司,十五年置平越卫。)镇守,逝后,嫡长子商安世袭,前出干平堡驻守监视当地土蛮,护卫经过平越长官司的滇黔咽喉要道。直至万历二十八年借堡设县,第六代商彦通、商彦经等迁至陆啊央契(龙池),别立附里又七甲,一切杂项夫役永行优免,甲内不允许外姓割入。

同时澄清淳安里商商氏族谱里面商振伦的叙述:成化晚年(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商仲信辞别商辂(谥号文毅)赴黔。这个是不可能的,因为相差近百年。

据选薄记载,商仲信祖籍系永平府。经过查阅资料,永平府是今天的河北省秦皇岛、山海关一带。可知,商仲信系祖、父辈在其投军前已经迁居江浙一带或者其由永平府南下投军。

追溯无止境,真相等待有心人。尊祖敬宗,华夏源流。家谱传承,民间底蕴。

附记载页原影印件,以飨热心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