盉字代表的生肖

这个小年 来山西博物院享用年味大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山西新闻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盉字代表的生肖1

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民间俗称的“小年”,春节也由此拉开倒计时的序幕。山西晚报记者从山西博物院了解到,在1月17日当天,省博将推出系列年味活动,邀您到博物馆过个年味浓浓的“小年”!

活动一:“非遗”技艺项目活态展示

小年当天上午,山西博物院将在展厅为公众奉上一场精彩的非遗表演。木偶戏、皮影戏、面塑、木版年画、软陶、编织、民间绣活等七项非遗传承人将为观众带来非遗技艺活态展示,千万不要错过哦!

地点:主馆四层北过厅

活动二:迎春纳福大转盘

观众参与现场答题,了解博物馆知识的同时,还有机会获得文创奖品。让我们在转转转中,开启鼠年好运吧!

地点:主馆四层南过厅

活动三:春联大派送

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传统年俗。来自山西博物院和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的书法爱好者将在展厅书写春联,并向观众赠送,同时送出新春祝福。

地点:主馆四层南过厅

活动四:年文化自助体验

生肖剪纸:以生肖鼠为基本原型,提供剪纸样稿及线描画稿,参与者可根据提供的样稿自主体验及创作。

木版年画:为观众提供传统年俗年画印制工具,从年文化的角度为参与者带来传统文化即时体验。

春联书写:活动现场为体验者提供春联书写所需物品及春联题写内容,参与者可自行挥毫题写祝福春联。

活动五:新春祝福卡发放

小年当天,观众可在展厅领取新春祝福卡,填写祝福,并现场投递邮寄,为家人及朋友传递新年祝福。

领取地点:主馆一层北过厅“鼠到福来”祝福卡领取处

此外,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内,也有精彩纷呈的活动等你来。就让我们提前感受一下吧。

活动一:福字口袋书发放

满载福气的福字口袋书从仲筍人盘、盉铭文中的“福”字讲起,介绍了“福”字在中国文字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小巧实用,来馆就有机会将福气装回家哦!

领取地点:山西青铜博物馆一层大厅

活动二:山西青铜博物馆公益讲解

基本陈列《吉金光华》展出青铜器2000余件,主要来自历年考古发掘和近年来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的追缴文物,荟萃山西古代青铜文物精华,展现华夏文明印迹和商周礼乐文明。即日起,青铜馆将每天推出公益讲解四场,带领大家了解中国青铜文化,感受华夏礼乐文明!

时间:9:30、10:30、14:30、15:30

地点:山西青铜博物馆一层大厅服务台

如何参与:无需报名,请提前5分钟在一层大厅服务台前集合。

盉字代表的生肖2

2017年属丁酉年,属鸡年,那么大家是否对鸡真的认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补习一下12生肖中的酉鸡文化吧!

大家知道有一句诗句叫“雄鸡一唱天下白”,那么它究竟产至于哪一首诗词中呢?

最早时,他是来自唐朝诗人李贺的致酒行。

致酒行

唐·李贺

我有迷魂招不得,

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

谁念幽寒坐鸣呃。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蹁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这句诗在两首诗词都有形容东方破晓,长夜宣告结束之意。而黑夜通常指恶势力、黑暗、恶鬼等厄运。但雄鸡此时啼鸣一声,吓跑了这些厄运,迎来了光明。

世界各地的民族以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观念,都对鸡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寓意。

鸡分别寓意为“吉祥”、“吉利”、“御死避恶,镇邪避妖”。

公鸡分别寓意为“司晨”、“吉祥”、“文”、“武”、“勇”、“仁”、“信”、“好斗”、“好战”、“阳”、“防火”。

白色公鸡寓意为“镇鬼”。

鸡冠、鸡头、鸡血、鸡身均寓意为“攘妖消灾”、“辟邪驱鬼”、“救死扶伤”。

公鸡的鸡冠寓意“辟邪”;还谐音寓意为“官”、“高升、升官”。

烧焦的鸡毛寓意为“紧急”。

鸡毛信寓意为“紧急信件”。

锦鸡寓意为“吉祥”。

锦鸡尾羽寓意为“尊严”。

马鸡尾羽寓意为“官阶”、“英武”、“英勇善战”。

白色雉鸡寓意为“吉祥”。

雄鸡生蛋寓意为“大大吉兆”。

我国白族人认为公鸡是“勤劳”、“勇敢”的象征。

在欧美:

鸡分别寓意为“警惕,警戒”、“头头”、“首领”。

公鸡分别寓意为“扬扬得意的人,’、“生气勃勃的人’’、“主要人物”、“勇敢”、“战斗”、“阳性”、“太阳”、“光明战胜黑暗”、“雄性生殖器”。

公鸡的红鸡冠分别寓意为“太阳”、“驱魔”。

公鸡的睾丸寓意为“生殖力”。

母鸡寓意为“爱管闲事的人,爱说闲话的人”。

在基督教中:

公鸡象征“基督”,同时寓意为“忏悔”。

火红色的鸡冠象征“太阳”。

公鸡啼鸣之声寓意为“警告生者,唤醒死者”。

在希腊:

公鸡分别寓意为“警惕”、“淫欲”、“贪食”、“爱情的礼物”。

在印度:

公鸡寓意为“勇敢的斗士”。

在日本:

公鸡寓意为“和平”。

在我国、英国和法国:

鸡蛋都寓意为“吉利”、“生命”和“繁衍”。

在尼日利亚:

蛋寓意为“不育”。

在土耳其:

蛋寓意为“独身不婚”。

华夏五千年,那么鸡还为人类带来哪些文化呢?

我国的文化遗产浩如江海,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被吸纳进来参与表现,但是很多动物却都难与鸡相比,这是因为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受人的喜爱。人们把鸡视为吉祥、勤劳、勇敢、自信的象征。大公鸡引颈啼鸣,预示光明的前景、胜利的曙光,因而,鸡文化的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里影响深远。

金鸡,是人们对鸡的美称,同时人们还认为鸡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吉祥之物。《春秋运斗枢》说:“玉衡星散为鸡”,又叫“金鸡星”,是以鸟的姿态出现的。《太平御览》引《春秋说解》也说:“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鸡之为言佳也,佳而起为人期,莫宝也”,阐说了鸡的特点与德性。后来《韩诗外传》进一步称赞鸡为“德禽”,认为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花镜》说得更详细:“鸡,一名德禽,一名烛夜,五方皆产,种类甚多。雄鸡角胜,目能辟邪,其鸣也知时刻,其栖也知阴晴。又具五德:首顶冠,文也;足博距,武也;见敌能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所以民间形成了崇鸡的习俗。周亮工《书影》记载:“正月一日,贴画鸡。今都门剪以插首,中州画以悬堂,中州贵人尤好画鸡于石,元旦张之。盖此地乎鸡为吉,俗云室上大吉也”。至今民间常见画有一只雄鸡立于石上的吉祥图,因石与“室”谐音、鸡与“吉”谐音,所以此图名为《室上大吉》。这种“元旦画鸡于室”的民俗,寄寓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雄鸡司晨,守夜有时,因而古代帝王以“鸡为侯”。雄鸡鸡冠高耸,加之色泽火红,故视其为吉祥,常以“冠”谐音“官”,绘“冠上加官”图,应用在图画、家具、什器,以祝升迁、腾达之意。昔日常见“五子登科”图,画有一雄鸡和五只鸡雏相戏于窠的纹图,以“窠”谐音“科”,美其寓意:五子登科,此图亦题“五子高升”。

鸡的真、善、美形象,赢得古今世人所赞美。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咏鸡之诗不胜枚举,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开始咏鸡了:“风雨凄凄,鸡鸣喈之,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首诗写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把鸡进行了拟人化处理。“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东晋·陶渊明),“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唐·李白),“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唐·杜甫),“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深山月黑风寒夜,欲近晓天啼一声”(唐·白居易),“峨峨赤愤先群辈,喔喔长鸣盖四邻”(宋·陆游)……这些优美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鸡的美丽及其习性。宋代吴儆《鸡》诗云:“楚楚衣裳两颊红,冠儿斜坠脚儿弓。夜来塞上无消息,玉筋偷弹对晓风”,通过对鸡的描写,巧妙表达一位少妇对在边塞的丈夫的思念。而唐代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在深沉的抑郁中仍然梦寐以求那雄鸡的一声高唱,唤来光明。唐代李频的:“不为风雨变,鸡德一何贞”,杜甫的:“不识山阴道,听鸡更忆君”,宋代苏东坡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陆游的:“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清代蒲松龄的“半夜闻鸡欲起舞,把酒问天天不语”等诗句,都写得颇为动人,看似写鸡,实为写人,耐人寻味。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鳝在《秋柳雄鸡图》上题诗:“凉叶飘萧处士林,霜华不畏早寒侵。画鸡欲画鸡儿叫,唤起人间为善心”,情意深邃,令人耳目一新。

古人不仅把金鸡报晓当成国家的吉兆,还创造了一系列和鸡有关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现在常被引用的成语“闻鸡起舞”。据《晋书》载,西晋祖逖和刘琨为司州主簿,两人白天一起议论国家大事,晚上同榻而卧,祖逖在半夜一听到鸡叫,就叫醒刘琨起身舞剑:“此非恶声,因起舞”,后来用以比喻有志者及时奋发。另有一则故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源出汉代王充《论衡》,说的是淮南王刘安,崇信道教,学道成仙,家中鸡犬也随之升天,后人便把攀附权贵的人称之为“淮南鸡犬”。此外,人们还常用“山鸡起舞”这个掌故,形容“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人:三国时,有人献给魏武帝曹操一只山鸡,曹操要山鸡起舞,山鸡不舞,公子苍舒想了一个办法,叫人拿来一面大镜子,山鸡对镜照见自己美丽的羽毛,便得意起舞,结果“不知止而死”,因此,清末黄遵宪有诗:“山鸡爱舞镜,海燕贪栖梁”。值得一提的是明窗攻读的典故——“鸡窗”,据《幽明录》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巧言大进”。此后,人们就将“鸡窗”当做书房的代名词,唐人罗隐就有“鸡窗衣静开书卷,鱼栏春深展钓丝”的诗句。

在我国各地,涉及鸡的风土人情很多,举凡生老病死、婚丧娶嫁、造屋上梁、结义拜盟等,都离不开鸡。云南纳西族丧俗的“鸡祭”,就是死了女人,用公鸡陪祭;死的若是男人,就用母鸡陪祭。白族人视鸡为保护神,当小儿发寒发热、梦中惊悸时,家人就抱来大红公鸡“喊魂魄”,鸡啼叫一声,病人往往惊起,“魂魄”就被“喊”回来了。许多农村建屋上梁时要用公鸡祭柱,结义拜盟时要饮鸡血酒,出征打仗时要用鸡祭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许多少数民族都曾沿用农历,因而,汉民族的生肖文化也被各少数民族融进入了自己的生活。许多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崇拜鸡图腾,至今还有相应的图腾神话、图腾艺术。这些都使鸡文化在各民族中有了广泛的文化共识,因此,鸡年吉利也成了我国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步入神坛的鸡文化(一)

鸡是远古先民最早驯养的家禽,也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自古以来,鸡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对社会风俗影响颇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鸡有关的内容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许多遗址发掘可看出,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很早就出现了重鸡习俗。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就有形状像鸡的陶器。由于与人们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有的鸡形象已经被神化,“鸡”就此一步步登上了神坛。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遗址都发现过家禽鸡骨,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能把野雉驯化为家鸡。湖北境内的石家河文化遗物中有大量陶鸡,三足而立,造型生动。还有鸡形陶壶等像鸡形的器物。这些都是长江流域重鸡习俗的早期表现。

黄河流域的重鸡习俗出现更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就有形状像鸡的陶器。考古学家邹衡先生经研究,论定这种器物应该是鸡彝,后来被山东龙山文化、夏文化继承并改造,成为夏代的重要礼器——灌尊。鸡彝早期形态是袋足鬶,后期形态为封口盉,形状都与鸡形相似。山东地区是它的主要原产地。

山东及其邻境地区本是东夷之域,祝融是传说中东夷的日神和火神,山东青州苏埠屯晚商墓葬中曾出土大量“融”族徽号的青铜器,祝融八姓最早也出自东方。祝融是日神、火神,而家禽中的鸡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积阳”、“为火禽”。而且祝融的“祝”与“朱”音相近。汉应劭《风俗通》说:“呼鸡曰朱朱”。吴裕成先生认为,古人呼鸡为祝祝,或朱朱,推测祝融与南方炎帝之佐朱明相同,而且与鸡、朱雀、凤关系密切。因为鸡鸣以后日出东方,所以古人以为是鸡唤起了太阳。由此看来,祝融与尚日、崇火、重鸡的习俗是相关联的。后来,祝融八姓中不少陆续向西南方向迁徙,祝融又被尊为“南方之神”,他们原有的重鸡习俗也影响到长江流域。

东方地区的陶礼器鸡彝,此时传入了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长江流域也广泛流行着与尚日、崇火、重鸡相联系的鸡彝(鬶、封口盉),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均多有发现,足以说明这种器物遍布长江流域。而且,长江下游、中游出现较早,表明鸡彝是由山东及其邻境地区传到东南地区、中南地区,然后传至西南地区。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晚期出土了青铜制作的“金鸡”和青铜“扶桑树”,二者都是日神崇拜的产物。《神异经·东荒经》:“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然后就应该是日出了。扶桑山因传有扶桑树而得名。所谓扶桑树,是古代传说中一种两两同根偶生,像互相扶持的神树。三星堆所出的青铜树共6株,如置两株于一处,正是两树相扶。铜树有9枝,每枝上有一鸟,符合传说中的扶桑“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等说法。金鸡与扶桑树同出,说明在祭祀礼仪中,二者都具有重要作用。

金鸡与扶桑、太阳的关系源出于古代现实生活中鸡与桑树、太阳的关系。东晋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写道:“鸡鸣桑树颠”。看来古代的鸡可以飞至桑树的最高枝啼鸣,鸡啼日出。到了神话传说中,就成了扶桑金鸡鸣,然后日出扶桑,金鸡居于扶桑树枝上了。

青铜“金鸡”和前面所说的陶鸡、鸡形壶的象征意义比较接近,而与鬶、盉等略似于鸡的器物不同。

鬶、盉等器物象形性较弱而象征性较强,原因是它们主要用于祭祀,是祭礼中的礼器,虽受重视却不是崇拜的对象。此类器物,名曰“鸡彝”,而彝字在甲骨卜辞和金文中就是双手奉鸡献祭的形象。根据民俗学材料,上古祭祀用鸡,用的是公鸡。如果再问,为什么祭祀要用公鸡,原因是:母鸡能下蛋,公鸡对于鸡的繁衍用处不大。一群母鸡,留一只公鸡足矣。假如一群母鸡中有两只公鸡,就会斗架。斗架也造就了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与地名,如宝鸡斗鸡台遗址等。

另一方面,有的鸡形象已经被神化。鸡虽然不等于太阳,但是鸡是太阳的使者或传令者。于是,就有陶鸡、鸡形壶和青铜“金鸡”等,有的可能本身已经被神化,有的早被看作是神的使者或助手。这里说的“神”,首先是太阳神和火神。不是祭祀品而是祭祀对象的鸡,地位当然要高一些。可以说,此时的鸡已经步步登上了神坛。

数千年来,鸡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文艺作品,也留下了不少与鸡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鸡有司晨作用,又有礼仪功能,是鸡受到古人重视的重要原因。更为实际的是,养鸡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肉、蛋食源。鸡的个体虽小,但生产能力很大,它生长迅速,周期短,投入成本低。古人虽鲜有大规模经营的养鸡业,但作为家庭副业,三五成群养鸡的情况却十分普遍。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培养出了很多优良的鸡品种,其中肉用品种和肉卵兼用品种多产于中国东部地区,如上海浦东鸡、江苏狼山鸡、辽宁大骨鸡、山东寿光鸡、浙江萧山鸡等。

品种优良的鸡更是适于做佳肴的原料。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美味中的地方名牌产品——符离鸡。在徐州狮子山汉代楚王墓里象征厨房的耳室中,出土了很多鸡骨,其间还有一方泥,上有“符离丞印”字样。看来当时符离县为这位汉代的楚王送来了不少符离鸡贡品。时至今日,符离烧鸡仍然是享有盛誉的地方特色食品。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养鸡多者,也能发财致富,这类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反映到神话传说中。

《列仙传》卷上说:“祝鸡翁者,洛阳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字。墓栖树上,昼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余万。辄置钱去。”养鸡可以得千余万钱,是养鸡业经济利益丰厚的一种反映吧。

鸡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影响,所以能够在十二生肖中占据一席特殊的位置。它是唯一的禽类,而且与“六畜”中的排位相仿,稳稳地坐在了犬和豕之前。

生肖出现于何时,至今不明。很可能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其萌芽。《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女吉、儇、衣是也。”其中的酉恰好与后来十二生肖中的鸡相配。

酉的字形为酒器的象形。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中,发现《日书》两种。其中有一种载有生肖,并指出“酉,水也。”于豪亮解释说:“酉,水也。”水读为“雉”,“雉是野鸡,现在说酉属鸡,当是从酉属雉发展而来的。”可能在十二生肖出现之时,人们以鸡和雉同为酉的属相。到东汉时,酉与鸡相配成为定论。王充在《论衡》中明确地说:“酉,鸡也。”

汉代以后,鸡不仅对人的生活有种种影响,而且鸡生肖与千百万具体的人相联系。鸡的艺术造型有不少人格化了。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便有鸡首人身的守门神。唐代十二辰中的鸡,也是鸡首人形。直到清代圆明园中的十二生肖水钟的鸡生肖造型,也还是鸡首人身,只不过立像变成了坐像。

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鸡还是生殖崇拜的符号之一。而且,除了祭祀之外,鸡在盟诅活动中也必不可少。歃血为盟用鸡,古代帝王大赦天下有时也采取“金鸡赦”的形式。以金鸡设于高午之上,表示赦宥。

古代的鸡又被称为德禽。传说鸡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鸡与“吉”谐音,更寄托了古人许多美好的祈盼和祝愿。究其原因,应该是人在生活中与鸡接触甚多,对鸡有很深的好感和期冀。而鸡能司晨,能报告人们时间,鸡与太阳升起的神秘联系,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数千年来,鸡在或为家禽、或为礼仪用品和作为生肖的过程中,以及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文艺作品,也留下了不少与鸡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鸡的象征意义

很多动物,甚至植物,在人们眼中,已不是单纯的动物或植物,而赋寓了各自不同的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作为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就更是如此了。例如虎的威武雄壮,牛的任劳任怨,猴的机灵活泼,狗的忠心勇敢,等等。同样,十二生肖中的鸡也有其独特深刻的象征意义。

因此,鸡的最显著的象征意义就是守信、准时。公鸡报晓,意味着天将明,再进一步引伸一下,就象征着由黑暗到光明的解放,比如说“鸡叫了,天亮了,解放了”就是这样一种递进的象征意义。

鸡守夜报晓,对于古人来说,其意义实在太大了。古代的计时工具非常简陋,如漏壶,而且它虽可计时,却不可能按时叫醒人们,没有后来的闹钟。睡梦中的人们不知道到了什么时间。这时金鸡报晓,告诉人们天快亮了,应该起床准备工作。人们常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起床却不能等到日出而起,何况太阳并非天天都出来,阴雨天气便失去了观察太阳以定时间的依据。而鸡不管酷暑寒冬,还是晴雨雪,它都守信报晓,决不偷懒。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难在黎明时的打鸣报晓,人间才开始有了新的一天的烟火和生机。

鸡的第二个象征意义是平凡和柔弱。

鸡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它的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对环境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无论何地都可以饲养。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动物亦是如此,比如熊猫等物,因为太稀少了,故非常珍贵,又因为是中国才有,故又被奉为国宝。其他有一些动物,不是国宝,但因为太少濒临灭绝,因此严禁捕杀,作为珍稀动物予以保护。鸡是不可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它太多了,故被人轻贱。而且,鸡作为飞禽,其飞行能力大大退化。比不上其他的飞鸟能够自由自在翱翔蓝天;在地上行动奔跑比不上马狗的迅疾灵巧,所以鸡显得很平凡。它也因此具有平凡、大众化和柔弱的象征意义。

鸡很平凡,整天奔忙,到处找食,东啄西吃,尽管很勤奋,并谈不上生活舒适。鸡的这种平凡的特性也被用来比喻人的类似的命运,称之为“鸡扒命”。意思是此人奔波忙碌,如同鸡东扒西啄一样,到头来只能聊得温饱而已,不可能享受宝贵荣华。有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一个富人请人为他算命,结果富人的命并不好,只是一个“鸡扒命”。但算命先生说,富人住的地方好,因为住谷城(湖北省有谷城县),鸡在谷城里扒来扒去,自然衣食不愁,所以富人才能享受宝贵。富人说,如此说来,如果他不住在谷城岂不是穷人?算命先生说确实如此。不想那个富人不相信算命先生的话,心想:难道搬出谷城就要穷吗?于是他举家搬往别县,结果不出几年,果然渐趋没落,最后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这只是一个民间故事而已,未必真实,但它寓有鸡的平凡这一象征意义。

与柔弱、平凡相比,鸡也有勇敢善斗的象征意义。

这一意义是源于斗鸡而来。鸡喜欢搏斗打架,尤其是公鸡,这在日常生活中亦是常见的现象。两只公鸡相遇,往往有一场搏斗,母鸡之间偶尔也有地场厮杀。

为了观赏精彩的斗鸡搏杀,人们饲养了专门的斗鸡。平时平凡柔弱的鸡,一旦搏斗起来,也是气氛紧张,勇猛顽强,厮杀激烈。人们也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学习斗鸡的勇敢善斗。这一点在古希腊有一个例子。古希腊人很早就有斗鸡比赛。公元前的某一年,希腊有位将军率兵开赴前线去同波斯军作战。行军途中,他看到有两只公鸡在相斗,心里不由一动,他想,如果士兵的斗志都象这公鸡一样顽强,必定能赢得即将进行的战斗的胜利。于是,他命令队伍停下来,让士兵们观看这两只公鸡的勇敢搏斗。果然,士兵们受鼓舞,在战斗中都很勇猛,大败波国。为了纪念这次辉煌的胜利。希腊国王决定从此每年在雅典举行一次斗鸡大会。斗鸡活动很快传遍全希腊,不久又传到地中海各国、古罗马及其他国家。希腊军队的这次胜利,印证了“两军相遇勇都 胜”,但“勇”却源于斗鸡的启发,可见鸡也并不总是柔弱。

鸡的第四个象征意义是辟邪、去灾、神明。

用鸡占卜的世界各地都有,鸡舍有神灵的意味。古人还常用鸡驱邪和祭祀。杀鸡驱邪一种巫术,也就是一种迷信。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用鸡和鸡血驱邪的活动。古人认为,鸡和鸡血具有驱鬼邪去灾祸的作用。

古人对祭祀非常重视。在众多的祭祀用牺牲中,鸡就是其中之一。用鸡祭祀祖宗,至今仍在一些地区流行。

鸡还用于判案。景颇族就有用鸡鸣作为神判的方式。争讼双方各携一只活公鸡到约定地点,先由巫师念经,念毕双方纵鸡,视约鸣叫以决胜负,先叫者败诉,后叫者或不叫者胜诉。

以鸡占卜,是认为鸡象征神明。除了鸡卜,各地各族还有不同的蛋卜。如在云南南部以蛋卜问疾病。遇人患病即以为鬼魂附体,用鸡蛋一只在病人身上滚擦,以为能使鬼魂附形于蛋,将蛋入锅煮熟后给巫师验看,以断吉凶。

瑶族人干任何一件事都要用蛋占卜。如择地造屋,动土前选鸡蛋一只,穿一小洞后,在蛋壳上写上人、财、畜、鬼四字,点火烧之,至其爆烈,视蛋白流出情形以定凶吉。如果蛋白沾于人字上,则以为地基犯人,房屋前后家人必多病痛;沾在财字上,则以为犯财,今后谋生必艰;沾畜字上,则以为犯畜,日后牲畜必不旺;沾在鬼字上,则以为犯鬼,必使祖先及各种福佑之神不悦而导致不测。遇到以上情形,视为凶兆,要立即停止别择屋基。

关于鸡可驱邪去灾,鸡叫还可以驱鬼。

在民间的传说中,鬼最怕听到鸡声,因为鬼只能在黑夜里活动,而鸡啼叫,代表天快亮了,天一亮,一切鬼会便无法可施了。这种迷信起源很早。江南人在过年这一天“贴画鸡户上”悬索于其上,插桃符于其旁,百鬼畏之。门上张贴鸡画,百鬼就不敢上门,纯是鬼怕听到鸡叫声的寓意,这种迷信直到解放初期,老人们仍有此观念;大人们经常告诉孩子们说:晚上如果遇见了鬼,只要学叫鸡啼就可以把吓跑。

总之,鸡也有它独特的象征意义,人们从鸡的动物特性中演绎、联想出它的象征意义。同其他动物的象征意义一样,也有褒有贬,视其不同的语境和场合而定。

盉字代表的生肖3

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

虎的形象运用的颇为频繁

或呆萌、或写实、或神秘

人们把勇敢的武士称为虎将、虎臣、虎士

把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称为虎符

用法不同寓意不同

猛虎扑食

商代羊首勺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商代羊首勺局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勺是古代挹酒器,一般和盛酒器配套使用。勺柄上一前一后雕塑着一只小羊和一只小老虎,老虎作扑食状,而羊却浑然不知。这个充满紧张感的瞬间,被雕塑定格成为青铜器上的永恒,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生动地体现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情景。这件羊首勺陕西省清涧县出土,装饰上大量采用圆雕动物形象是北方铜器的突出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狩猎为主的生活密切相关。

龙虎祀神

西周逨盉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西周逨盉局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逨盉,是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单逨为祭祀祖先做的一件礼器。盖子为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两面以龙纹装饰,盖子与器身连接处,是一只向上攀爬的老虎。“凤鸣岐山”所以周人认为只有凤鸟和龙虎才能配得上祭祀祖先和神灵。祭祀在西周社会十分普遍,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会进行。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讲,一年四季各个节令都要进行祭祀,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祭祀活动是一个国家内政的核心,是凝聚统治阶层意志的主要的精神力量源泉。逨盉是地位较高者才能使用的祭祀用的礼器,而逨制作这件器物正是为了祭祀天地与自己的祖先。

虎妈护崽

西周青铜母子虎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网络)

虎本是百兽之王,威猛凶悍,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件西周青铜母子虎则让我们看到了虎的另一面。可见周人把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推向了高峰,周代工匠以高超的技艺和敏锐的观察力把母虎叼起小老虎的动态画面用青铜记录下来,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件珍贵的青铜母子虎。 这件文物1988年出土于宝鸡桥梁厂,整体造型憨态可掬,将母子情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把虎之威猛与柔情融为一体,将自然界的瞬间画面凝聚成永恒的青铜器,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虎鸟和谐

战国夔龙纹铜虎把提梁铜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战国夔龙纹铜虎把提梁铜盉局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78年,在陕西安康发现的夔龙纹铜虎把提梁铜盉,虎形提梁,盖与提梁以三联环相连,铜盉肩、腹部所饰的弦纹和蟠螭纹,是中原地区青铜器常见的装饰纹样,流口鸟形装饰具有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特征,提梁上虎的造型和巴蜀文化中“虎符”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器足的兽面人形可能为地方文化的特色。安康地处秦、楚、巴等民族杂居之地,该地区的古文化既有师承中原文化的一面,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器物才会呈现出这种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色。

戎场虎威

战国虎钮錞于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战国虎纽錞于(局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礼乐文化”是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件錞于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錞于的形状像圆筒,上部稍稍大于下部,錞于顶部有钮,钮多为虎形,故称为虎钮錞于。錞于作为军旅乐器,常与鼓配合使用,用来在战争中指挥进退。

虎出兵动

秦杜虎符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杜虎符于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杜”是秦的杜县,在今天西安的长安区。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凭证,通常作虎形,分为左右两半,两半相合之后才可调兵遣将。这件虎符仅发现左半边。虎作行走状,昂首蜷尾,颈上有小孔,可穿绳悬挂。虎符身上铸有错金铭文9行共40个字,字体为秀丽的悬针小篆。大意是说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掌握在国君手里,左半由大将掌管,凡调配50人以上的兵力,必须有国君的命令,将兵符对合后,才能够调兵遣将。但如果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不必再会符,点烽火即可。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即来源于此。虎符的应用充分说明了秦国军权的高度集中。

虎“镇”无忧

西汉鎏金铜虎镇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在凳子、椅子等高腿家具成为流行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的床、榻、几、案都很低矮,餐食歇憩都是席地而坐,为了防止在起身、落座时铺的席子折卷,人们便在席子的四角压上的重物,称之为“席镇”,这对鎏金虎镇曾经的“工位”就是席子的四角。无论是凶猛健硕的虎豹、或是温驯可爱的羊鹿,在匠人们的精心创作下,最终都安卧于席上。再到后来,“镇”的功能逐渐由压席而变为压纸,进入文人的书画桌上成为“镇纸”。

引虎入“饰”

汉 安康市旬阳县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汉 鹰虎相斗纹铜带饰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汉 鹰虎相斗纹铜带饰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带钩是古人衣服上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不仅用来固定腰带,还可以用来佩挂各种饰物与武器等。一般用于佩挂的带钩比束带用的带钩要小,常固定在腰带中,钩颈下垂,可以在上面佩挂玉饰、印玺、刀剑等。1983年11月安康市旬阳县城小河北佑圣宫后坪出土的这件汉代的虎形铜带钩,钩身虎形,虎呈卧姿,昂首、张口、卷尾,造形生动,做工精美,有着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和带钩搭配使用的,还有各种“带饰”。

人虎同器

西周人首虎纹銎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虎食人”题材反映“虎食鬼”神话,即以威猛的虎驱逐恶鬼,取避邪之用。西周人虎形軏饰,軏是古代车上置于车辕前端与车衡衔接处的销钉,用以固定辕头稳固车衡,有人认为其形象更接近西北方向的戎羌,属于战俘做器,有威慑的含义。

虎头虎脑

西周兽面铜冠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1980年,宝鸡市渭滨区竹园沟墓地出土了一件西周兽面铜冠,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枚铜冠保存完整,兽形酷似虎头,大大的虎耳朵,圆溜溜的大眼睛,额头鼻头上刻有斑纹,它是西周时期的一件车马器,大多装在承受力较大或易受到撞击的部位。兽面铜冠上的动物造型,与如今西府地区流行的虎头帽上的老虎样式颇为相似。

祥瑞白虎

隋四神十二生肖铜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四神纹染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白虎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属西方之神,隋代的铜镜结合了生肖文化和四象文化,具有浓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同样白虎题材出现在染器上,染器是一种形体小巧的器具,以青铜铸成,它的构造可分为三个部分:主体为炭炉,下部是承接炭灰的盘体,上面放置一具活动的杯。《吕氏春秋》记载,“染”就是要蘸着调料吃肉,食肉时常以酱、盐等调味品为佐料,佐料放在耳杯中“染”着用。